美国超级富豪苏世民,公开放话:“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随后,他捐款7亿元给清华大学造就一座“苏世民学院”,还把大部分投资业务转移到中国,只因他坚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1985年的华尔街,38岁的苏世民和搭档彼得森各自揣着20万美元,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创办了黑石集团。那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小公司日后会搅动全球资本风云。 创业头几年,募资比登天还难,苏世民跑遍了全球,直到遇到日本日兴证券的高管。对方本没打算投资,却无意间透露想在纽约开展并购业务,可员工连英文都说不利索。 苏世民眼睛一亮:“咱们搞个合资公司吧,你们带日本企业来美国,我们帮你们运作,投资我们基金的话,利润五五分。”这招“解决别人的问题”让黑石拿到了关键资金,第一支基金就募到8.5亿美元。 真正让黑石一战成名的是他们的第一单生意——只用2500万美元本金就净赚6亿美元。苏世民有个铁规矩:黑石只有一套真实数据,绝不搞华尔街那些坑蒙拐骗的伎俩。 有次新人培训,他专门讲起雷曼兄弟时期的经历:当年华尔街大佬博斯基拉他搞内幕交易,被他断然拒绝,后来博斯基入狱,而他安然无恙。“在黑石谁敢玩猫腻,我亲自送他进监狱。”这种底线思维,让黑石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 2007年黑石上市,苏世民设计的复杂架构成了行业标杆,KKR、凯雷这些巨头后来都原样照搬。更绝的是上市时机——次贷危机前夜高位套现,他个人就套了6.84亿美元,完美践行了自己“不要赔钱”的理念。 到2025年,黑石管理的资产已经突破1.13万亿美元,从房地产到对冲基金,从能源产业到科技公司,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投资圈都说,苏世民看项目的眼光比巴菲特还毒,他认准的方向,往往就是时代的风口。 2013年,苏世民宣布给清华大学捐1亿美元建书院,消息传到华尔街,不少人觉得他疯了——放着哈佛耶鲁不捐,跑去中国办学?但苏世民心里的算盘打得精明。 他要模仿牛津罗德奖学金,培养了解中国的全球领袖。这座由后现代建筑大师设计的书院,青砖外墙配着合院式布局,把北京胡同和哈佛校园巧妙融到了一起,就像他想打通东西方的野心。 2016年首届开学典礼,来自31个国家的110名学生走进书院,他们要在这里学习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和国际研究,还要深入中国社会做调查。到2024年,书院已经培养出超过1000名校友,散布在全球90多个国家。 苏世民在开学典礼上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你们要在这里学会理解变化。”这话不是客套,黑石早就悄悄在中国布局——从蓝星集团到寿光物流园,从大众消费购物中心到物流地产,他们投资的项目个个精准。 2020年疫情期间,别人都在恐慌抛售,苏世民却逆势出手,差点花40亿美元把SOHO中国私有化,他说:“危机的时候,才是买资产的好时机。” 苏世民对中国的兴趣由来已久。他在书里写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注意到这个东方大国的潜力。比起美国政界那些喊着“脱钩”的政客,他的判断简单直接: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最完整的产业链,还有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 2017年特朗普搞税改,黑石改成公司制后股价暴涨,苏世民成了最大受益者之一,但他没把鸡蛋都放在美国篮子里。 2025年上半年,香港股市的IPO募资额同比暴涨569%,中东主权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这些大金主,挤破头要参与中国公司的配售。阿布达比投资局一口气买了9家中国公司的股票,市值近29亿;摩根士丹利在A股持仓超12亿,重点布局科技和制造业。 这些国际资本的动作,和苏世民当年的选择如出一辙——他们都看懂了,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东移。 苏世民说“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这话戳中了要害。当美国忙着搞技术封锁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正在快速崛起。 黑石在华投资的物流地产,因为电商爆发式增长,出租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那些押注中国消费市场的项目,更是让华尔街同行羡慕不已。 这些年,苏世民书院成了观察中国的窗口。联合国的高官来这里开讲座,全球青年领袖在这里搞峰会,校友们回去后不少都成了推动中外合作的中坚力量。 从华尔街的20万美元到清华园的1亿美元,从应对次贷危机的精准套现到布局中国市场的长远眼光,苏世民的故事里藏着资本的真相:真正的大佬从不看政客脸色,只跟着趋势走。 当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中国,当苏世民书院的青砖院墙里不断传出中外青年的讨论声,你就知道,这个时代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就像苏世民说的,世界的未来在哪里,资本就会流向哪里,这是谁也挡不住的潮流。
明明只是个小记者,却能把联合国搅翻天,给他一个提问的机会,他反手就是一道送命题逼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