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势力出现?女子两次举报鲁迅夹烟墙画,身份被扒,果然不简单 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幅墙画,最近引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议,画面上鲁迅先生夹烟的经典形象,长久以来都是游客们喜爱的打卡点。 一位女士看到社交媒体上有女生在墙画前倡导禁烟,她因此受到启发,决定采取行动。 8月22日,孙女士首次对这面墙画提出了投诉,她的主要理由集中在公共场所展示吸烟的合理性上。 孙女士认为,鲁迅原画的背景是书房,属于私人空间,而这里将吸烟形象置于公共场所,有鼓励吸烟的嫌疑。 她还指出,墙画放大了烟纹和整体比例,比原作更为显眼,担心这会误导青少年,她建议将鲁迅的形象改为“握拳伏案”或“右手握拳”,以展现更积极向上的姿态。 这起事件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反对了孙女士的投诉,许多网友纷纷致电绍兴文旅局,表达了对保留墙画的支持。 这次举报行为,根本诉求是希望将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净化”成一个完全符合当下道德标准的完美形象,孙女士提出的修改方案,不仅仅是为了控烟。 它更深层的意图,在于抹去鲁迅身上任何可能被视为“瑕疵”的元素,塑造一个绝对“积极向上”的道德偶像,这种追求符号“纯洁性”的心态,引发了广泛讨论。 网友们普遍认为,如果鲁迅的形象不能夹烟,那么依照这种逻辑推演,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形象都将面临被修改的可能。 这些质疑直指这种以单一、僵化的现代标准,去裁剪丰富立体历史人物的荒谬性,公众的抵制,并非在为吸烟辩护,而是捍卫历史人物的真实与复杂。 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深刻的思想和不屈的斗志,而并非是一个毫无缺点的“圣人”。强行“净化”历史,只会让人物形象失去血肉,变得扁平。 这种从“私域”到“公域”的转换,在孙女士看来,构成了对公共场所吸烟的潜在鼓励。这反映出当代社会对公共视觉元素影响力的极度敏感。 墙画上的鲁迅形象,已不仅仅是历史人物周树人,它更成为了一个被公众凝视和解读的文化符号。其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自然也引发了对意义诠释权的争夺。 绍兴文旅局的审慎回应,以及全国网友通过电话进行“声援”的集体行动,共同构成了大众集体意愿的表达。 这种集体力量,正是在对抗个体试图重新定义公共文化符号的尝试,共同主张公共文化符号的意义应由更广泛的民意来决定,而非仅仅基于少数人的特定标准。 “保护青少年”是此次争议中一个极具道德感召力的理由,它常常被用来作为一种文化审查的盾牌。这种逻辑试图过滤掉历史和社会中所有“不完美”和“不舒适”的内容。 这种模式并非孤立事件。此前,电影《731》和《南京照相馆》也曾因涉及残酷的历史画面,被部分声音以“对孩子不好”为由进行抵制。 这揭示了一种共通的现象:以保护儿童为名,行文化审查之实,试图构建一个无菌的、被美化过的历史环境,避免任何可能引发不适的真实。 许多网友反驳指出,“如果一个孩子仅仅因为看了一幅墙画就能被带坏,那么问题更多出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自身的意志力培养上。” 这种过度的“保护”行为,往往会消解历史符号原本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许多人来说,鲁迅指尖的那支烟,象征着他排解忧愁的媒介。 鲁迅夹烟墙画的风波,远不止于一面墙的去留那么简单。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社会在面对历史、教育与公共表达时所存在的深刻矛盾与焦虑。 真正的历史教育,核心并非呈现一个被“净化”过的完美偶像,相反,它应该引导人们去理解,伟人之所以能够伟大。 恰恰在于他们身处真实而复杂的困境之中,饱受忧患,却依然能够迸发出超越时代的力量与光芒。 无论鲁迅先生手里夹的是笔,还是那一支点燃的香烟,那都是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展现的真实面貌。 对历史的真正尊重,正是始于对这种真实与复杂性的全面接纳与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更深层的智慧,而非仅仅是表面的“正确”。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 2025-08-25 “不会因为一个人投诉就盲目更换!”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绍兴文旅:各地网友意见一致
反华势力出现?女子两次举报鲁迅夹烟墙画,身份被扒,果然不简单 绍兴鲁迅纪
元洲啊娱乐
2025-08-25 20:40:53
0
阅读:160
无根之萍
周作人:你们要批评鲁迅抽烟关我什么事?我喜欢打麻将[doge]
迷途羔羊 回复 08-25 22:05
周树人
打到夏威夷
他娘的,在自己家里抽烟都不行?谁他娘的让你进来的?
断点
吃的太饱。
紫陌红尘看桃花
能码这么多字,是按字数付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