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熬乾隆的策略其实很棒,只要乾隆活着一天,他就对乾隆言听计从。因为毕竟乾隆快90了,嘉庆才30来岁,嘉庆是有信心把乾隆给熬死的。 乾隆生于1711年,本名弘历,是雍正的第四子。从小在雍亲王府长大,学满族骑射和汉文经典。雍正登基后,他被封宝亲王,帮着父亲巡视江南河道,接触政务。1735年,雍正驾崩,弘历二十四岁继承皇位,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他推动军事扩张,征服新疆准噶尔部,平定西藏叛乱,还镇压大小金川土司起事。这些行动让清朝疆域达到顶峰,但花销巨大,国库吃紧。 乾隆重视文化,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收集海量古籍,还兴建圆明园,大搞园林建筑。他多次下江南巡视,名义上体察民情,实际耗费民力。晚年宠信和珅,任由贪腐蔓延,朝政松弛。乾隆自称十全老人,爱作诗,四万多首流传下来。1796年,他退位给嘉庆,但以太上皇身份继续训政,直到1799年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嘉庆生于1760年,原名永琰,是乾隆第十五子。母亲魏氏出身汉军旗,家世一般。他从小在毓庆宫接受教育,学儒家经典和满族技能。乾隆晚年选他为继承人,1795年立为皇太子,次年登基,改名颙琰,当时三十五岁。嘉庆性格谨慎,注重孝道,在父亲训政期避免争权。婚后有多个子女,包括后来的道光帝。他在位二十五年,面对王朝衰落迹象,试图改革,但成效有限。1820年去世,享年六十岁。 乾隆退位后,嘉庆名义上是皇帝,可实权全在太上皇手里。乾隆住在养心殿,每天召见大臣,批阅奏折,嘉庆只能住在毓庆宫,早起请安,听从指示。乾隆继续主持政务,嘉庆从不干预。一次,乾隆在圆明园接见使臣,对臣子们说大事还是他办,嘉庆像个摆设。军政大事和后宫事务,全由乾隆把控,和珅频频出入,呈上珠宝,乾隆照单全收。嘉庆看到这些,从不表态,保持沉默。 乾隆偶尔问意见,嘉庆总是赞同,支持父亲的决定,比如继续文化项目。乾隆寿宴时,嘉庆组织献礼,跪地奉酒,乾隆满意点头。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嘉庆参与祭祀,在太庙跪拜祖先。乾隆巡视热河,嘉庆随行,保持距离。乾隆批军报,嘉庆递墨砚。乾隆身体衰弱,嘉庆侍奉汤药。嘉庆计算时间,知道父亲寿命有限,就这么等下去。 乾隆训政期,嘉庆对父亲的顺从是关键策略。乾隆年高,但头脑清醒,有实力换继承人。嘉庆明白,稍有异动,可能被废。乾隆曾看不上嘉庆,觉得他平庸,早年宠爱其他皇子,可那些皇子早夭。嘉庆被选后,就低调行事。乾隆退位不让权,嘉庆不表现出不满,早候晚随。 宴饮时,嘉庆先行恭候,或尾随其后。乾隆终日宴戏,嘉庆跟从不语。和珅挑拨关系,乾隆敲打嘉庆,说事要先问他,嘉庆顺从接受。乾隆死前,还封妃子,嘉庆没意见。嘉庆的忍耐基于年龄差,乾隆八十五退位,嘉庆三十五,正值壮年。乾隆快九十,嘉庆有信心等下去。乾隆训政三年,嘉庆没实权,但不急躁。乾隆去世前,嘉庆已准备行动。 乾隆1799年正月初三去世后,嘉庆立即亲政。下令逮捕和珅,士兵冲入府邸,抄没财产,发现巨额金银。嘉庆审罪状,宣布二十大罪,赐和珅自尽,和珅在牢中上吊。福长安监斩候,秋后处决。嘉庆清理乾隆晚年官员,罢免贪吏。和珅靠乾隆宠信,乾隆死,和珅失靠山。嘉庆早恨和珅,但等三年才动手。乾隆大丧期,嘉庆诛和珅,非仓促,而是蓄谋。和珅长期专擅,嘉庆皇子时就不满。乾隆死,和珅守灵,被隔离控制,无反抗余地。 嘉庆亲政后,面对白莲教起义。这场起义从1796年爆发,蔓延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白莲教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率众起事,姚之富、王聪儿领导襄阳分支。起义军轻装前进,收粮马,编青壮。乾隆期镇压不力,耗费巨资。嘉庆改变策略,亲政第二天对付起义。杀和珅后,整风反腐,缓解民怨。派军队镇压,士兵穿越山林,围攻营寨。 起义军顽抗,至1804年失败。王聪儿、姚之富跳崖自杀。起义重创清朝,花费两亿两白银。嘉庆认识到贪腐危害,推行节俭,减宫廷开支,裁冗员。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并用满汉,提升汉官地位。但鸦片流入增多,王朝衰落未止。嘉庆肃贪,但改革虎头蛇尾,能力平庸,没扭转颓势。 嘉庆在位期,清朝由盛转衰。白莲教起义后,天理教林清传播,利用饥荒,在华北起事。1813年癸酉之变,林清计划占皇宫。嘉庆推行咸与维新,整饬内政,肃纲纪。但社会矛盾深,转型急需,他认为祖制完美,问题在吏治。杀和珅后,没深层变革。嘉庆死于1820年,道光继位。
嘉庆熬乾隆的策略其实很棒,只要乾隆活着一天,他就对乾隆言听计从。因为毕竟乾隆快9
古往奇趣角
2025-08-27 00:18:41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