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1937-1945年),国民党军队的编制体系与指挥架构:最高指挥层面,

博文忆览说 2025-08-27 07:02:47

抗战时期(1937-1945年),国民党军队的编制体系与指挥架构:最高指挥层面,蒋介石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同时兼任多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作为核心指挥机构统辖全国战局。 从各战役阶段的主要集团军序列及将领来看: 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 淞沪会战(1937)属第三战区作战范畴,蒋介石兼该战区司令长官。 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辖第8、10集团军。 第8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兼),后由黄琪翔接任。 第10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 中央军总司令:朱绍良(原由张治中担任)。 第9集团军总司令:先为张治中,后由朱绍良兼任。 左翼军总司令:陈诚。 第15集团军总司令:先由陈诚兼任,后由罗卓英接任。 第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 徐州会战(1938)由第五战区主导,李宗仁任司令长官。 第3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负责守备山东。 第24集团军总司令:先由顾祝同兼任,后由韩德勤接任。 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 武汉会战(1938)归属第九战区,陈诚任司令长官。 第1集团军总司令:龙云(滇军)。 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所部为台儿庄战役主力。 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桂系)。 第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中央军嫡系)。 战略相持阶段(1939-1944): 第一战区(河南),司令长官为卫立煌。 第4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西北军)。 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 第三战区(苏浙沪),司令长官是顾祝同。 第25集团军总司令:陈仪。 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 第九战区(湖南、江西),司令长官为薛岳。 第15集团军总司令:先为关麟征,后由黄维接任。 第19集团军总司令:先为罗卓英,后由刘膺古接任。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其部为三次长沙会战主力。 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川军)。 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 滇西反攻(1944)中,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为卫立煌。 第11集团军总司令:先为宋希濂(参与松山战役),后由黄杰接任。 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参与腾冲战役)。 湘西会战(1945)中,第四方面军司令为王耀武,辖第18、73、74军。 第18军军长:胡琏。 第74军军长:施中诚(原为王耀武部)。 敌后战场方面: 冀察战区总司令:先为鹿钟麟,后由庞炳勋接任(庞炳勋后投敌)。 游击部队:石友三、孙殿英等。 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 第24集团军总司令:韩德勤(在苏北活动)。 忠义救国军:由戴笠统辖(军统直属,活动于江浙沪)。 另有部分重要将领值得关注: 张自忠:第33集团军总司令,在枣宜会战中殉国,后追授陆军二级上将。 王耀武:第24集团军总司令,后任第四方面军司令,是黄埔系名将。 杜聿明:第5集团军总司令,参与昆仑关战役。 汤恩伯:第31集团军总司令,参与南口、豫南会战。 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编制有鲜明特点: 派系复杂,中央军(黄埔系)、桂系、滇军、川军等并存,指挥协同难度大。 集团军编制随战役频繁重组,薛岳、王耀武等名将常跨战区调动。 约百万国军开展游击战,但敌后主导权后被中共部队取代。 整体而言,呈现出“正面战场主力,敌后游击为辅”的抗战格局。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博文忆览说

博文忆览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