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使领馆8月26日写道:“特朗普总统:‘我们要和俄罗斯以及中国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核……我们不能任由核武器扩散。我们必须遏制核武器,它的力量太大了。’” 表面看,特朗普的倡议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若结合其政策轨迹,便能发现其中暗藏玄机。2018年他主导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刚将核武器使用范围从"仅威慑核进攻"大幅扩展到"威慑核与非核战略攻击",甚至松绑研发低当量核武器。 而今突然转向"无核化",这种政策反转更像是一种战略柔术——既想缓解财政压力,又试图锁定规则遏制后来者。 俄罗斯的回应堪称外交艺术的范例。克里姆林宫既未承认也未否认谈判细节,仅模糊表态"始终支持核裁军进程",同时巧妙强调"参与与否由中方自行决定"。 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暴露了俄方的真实算盘:在俄乌僵局和西方围堵下,核裁军可作为外交突围的筹码,但绝不愿替美国向中国施压。 就在特朗普喊话同期,俄方被曝在维也纳秘密提出"分阶段无核化"路线图,其中明确要求中国"以同等标准加入"——表面递出橄榄枝,实则将中国架到聚光灯下。 中国对此的立场始终清醒而坚定。外交部多次重申:美俄核武库占全球总量90%以上,理应承担"特殊优先责任";中国核力量仅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最低水平,且是唯一承诺"永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国家。 这种克制与美国的行动形成鲜明对比——就在特朗普谈论"去核"时,10架F-35战机直扑亚洲参与美韩军演,同步推进的还有"哨兵"洲际导弹、"哥伦比亚"核潜艇等新一代战略武器更新计划。一边烧火一边劝人灭火的策略,自然难获认同。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规则主导权之争。特朗普看似邀请中国参与谈判,实则企图在中国核力量真正崛起之前设置限制,把中国禁锢于“追赶者”的位置。 而中国看穿了这种不对称框架的本质——回溯1994年乌克兰弃核后丧失战略自主权的历史教训,以及美国近年接连退出《中导条约》《伊核协议》的毁约记录,任何轻信都可能付出地缘代价。 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正因此陷入"特朗普悖论":高调倡导裁军反而加剧战略互疑。当美国要求中俄冻结核力量,自己却加速推进W93核弹头研发;当白宫将1枚导弹造价换算成"可建67所小学"进行道德营销,却回避其仍在海外部署数百件战术核武器的事实——这种双重标准只会刺激各国强化自主核能力。 真正的无核化从来不是数学问题,而是政治信用与战略智慧的终极测试。中国坚守底线不做交易,既是对历史教训的清醒认知,也是对霸权逻辑的理性解构。 当特朗普笑着将无核化类比为"需要耐心,就像中美贸易协议"时世界更应读懂中方的潜台词:核裁军不是政治表演的舞台,而是关乎人类生存的严肃承诺。
俄罗斯已出现战败苗头?很多人还以为俄罗斯能跟西方耗到底,错了,当普京选择跟特朗普
【119评论】【49点赞】
一声有你
全力支持,你们美俄先把核武数量减到我们的数量,特别是美国要带头。然后我们再研究进一步去核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