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对媒体表示,为了不被美国制裁,意大利要求中国中化持有的世界知名轮

飞绿说历史 2025-08-27 11:29:03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对媒体表示,为了不被美国制裁,意大利要求中国中化持有的世界知名轮胎品牌倍耐力37%的股份退出持股。 2024年,一场看似企业股权调整的动作,却在全球地缘政治的阴影下,迅速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 意大利总理乔治娅·梅洛尼对媒体表示,为避免遭受美国制裁,意大利政府决定要求中国中化集团退出其所持有的倍耐力37%的股份。 这一决定不仅震动了中意商业界,更在中欧关系和全球产业链稳定性上投下了沉重一击。倍耐力并非普通轮胎企业。 作为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其在高端轮胎市场占据19%的份额,是技术与品牌双重象征。 早在2015年,中国中化集团以71亿欧元的代价收购了倍耐力的控股权,这笔交易被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典范。 而意大利政府虽保留了所谓的“黄金权力”——即否决某些外资关键领域投资的权利,但多年未动用,直到今天。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国家安全审查的例行操作,但事实远比表象复杂。梅洛尼此番表态的背景,是2024年美欧与中国关系持续紧张的局势。 美国通过《反海外腐败法》和《通过制裁对抗美国对手法案》等法律,将其对外政策的触角延伸至全球商业活动之中。 意大利,作为欧盟成员国同时又高度依赖美元清算体系的国家,自然感受到了来自华盛顿的“无形之手”。美国对盟友施压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而意大利的金融体系对美元的依赖程度高达82%。 在这种格局下,梅洛尼政府的“独立判断”,实际上不过是对美国意志的消极执行。 她的极右翼政府一向以对华强硬姿态谋求政治加分,尤其是在2024年地方选举临近之际,这一决定更像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政治秀,而非突发事件。 然而,从商业逻辑出发,这种“安全担忧”显得格外牵强。倍耐力不仅拥有1.2万项全球有效专利,在航空航天、F1赛事和智能轮胎等高端领域具备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 其车载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被视为未来智慧出行的“数字石油”,这也是部分西方国家炒作“数据泄露风险”的由头。但真正的风险,或许并不来自技术本身,而是西方对中国企业不断壮大的不安。 意大利政府此次援引的是2012年修订的“黄金权力”法案中的“国家安全”条款,但这一条款的适用边界始终模糊。 更令人疑虑的是,这一决定直接挑战了中意1985年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关于投资保护的条款。一旦中化集团决定提起国际仲裁,预估赔偿金额或将高达24至30亿欧元。 这不仅是法律风险,更是信任危机的引爆点。中方并非毫无还手之力。中国有理由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发起仲裁,也可以在欧盟法院寻求法律救济。 更实际的选项,是通过经济杠杆进行反制。法拉利、玛莎拉蒂等意大利豪华车品牌在华市场高度依赖,一旦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意大利将自尝苦果。 此外,中化在意大利的农业业务、研发合作项目也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外交层面也充满变数。中欧投资协定自2021年被冻结至今,原本已出现解冻迹象,而此次事件无疑又给合作蒙上阴影。 G20等多边机制或将成为沟通渠道,但信任一旦丧失,恢复并不容易。更深层的冲击在于未来整个中欧经贸关系的走向。据德国商会2024年调查,欧洲中资企业信心指数下降了34%。 中国对欧投资在2023年同比下降42%。倍耐力事件无疑将加剧这一趋势,迫使中国企业重新评估欧洲市场的政治风险。而中国企业也正在调整策略。 轮胎行业的本土化生产正在加速向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迁移。这些国家在“16+1”合作机制下展现出更开放的姿态,成为西欧保护主义升温下的替代选项。 与此同时,技术合作的脱钩风险也在上升。德国、法国等国已对技术输出设置更高壁垒,这种趋势若继续蔓延,将对全球高端制造业格局造成长期冲击。 美国在此事件中虽未直接出场,却无疑是背后的导演。其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的制裁威胁早已成为欧洲政策调整的“催化剂”。 但美国对欧洲盟友的施压也在测试极限:一旦压得太狠,欧洲的自主性或许会在反弹中重新觉醒。在欧洲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采取的是更注重技术保护的审查标准,而非一刀切的否决。 中东欧国家则因与中国的合作利益而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意大利之举,在欧洲内部并不具普遍代表性,却可能成为“去风险”战略的典型教材。 说白了,意大利此次对倍耐力股权的干预,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商业调整,而是一场披着“国家安全”外衣的地缘政治操控。 这是一场以企业命运为筹码的博弈,其最大代价,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互信基础正被逐寸侵蚀。这场风波告诉中国企业一个残酷现实。 全球化时代已进入“政治优先”的新周期,市场行为正在被地缘政治逻辑重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企业的全球布局不仅要看财务报表,更要读懂政治气候图。 中意之间的倍耐力之争,只是这一时代变局的缩影。

0 阅读:3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