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为搞垮中国,曾高价收购我国自来水业务,结局如何?2022年,威立雅有限公司退出兰州自来水业务,由当地企业接管,至此宣告美西方针对自来水业务的部署失去效果,这样的结果属实令人始料未及,原定的合作期限才过去一半。那么,法国企业威立雅步入中国水务,不惜采取溢价方式大肆收购,为什么到了最后,反而落得这样的结局呢?实际上,这就要从外资进入基建领域的情况开始说起了。 想当初,中国的水务市场被看作一块谁都想咬一口的巨大蛋糕。时间拨回到2002年前后,那会儿国家政策的口子一开,市政公用事业的大门向外资敞开了,准入门槛也降了下来。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城市基建的阵痛。管网老化漏水、水处理技术跟不上,更要命的是,本土企业手里缺钱也缺经验,根本玩不转大规模的融资。 就在这时,像法国威立雅这样的水务巨头来了。他们简直是带着光环登场的,不仅手握雄厚的资本,还带来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什么PPP、BOT,听着就专业。他们被看作是拥有先进经济认知的“老师”。 于是一场看似完美的双向奔赴开始了。威立雅从1997年就在天津布局,政策放开后更是大举扩张,上海浦东、哈尔滨,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他们甚至拿下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BOT项目,签下的合作协议动辄几十年,比如和兰州的合同,原计划要到2040年左右才结束。 威立雅的玩法很直接,就是高溢价收购。他们乐观地相信,只要拿下了项目,未来的水价调整和政府补偿,足以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但他们似乎算错了一笔大账,一笔关于中国国情的账。水,在中国从来不只是一门生意,它是最基础的民生保障。水价更是被政府牢牢地管控着,根本不可能像纯粹的商品一样随行就市。 这就很尴尬了。高价买来的资产,却无法通过提价来收回成本。尤其是在兰州这种非一线城市,指望老百姓接受大幅上涨的水价来满足外资的商业回报,这事儿压根儿就不现实。 国家政策的底线永远是民生优先,而不是商业利润最大化。这个根本性的差异,让威立يا那些原本被视为优质资产的项目,慢慢变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更要命的是,赛道上的选手变了。就在外资冲锋陷阵的这些年,中国本土的水务企业,无论是国资还是民营,都在飞速成长。他们不仅学会了先进的商业模式,还背靠着国家资本这棵大树。 当国家开始用国债、地方专项债这些政策性资金来推动水利建设时,游戏规则彻底改变了。2023年,全国水利投资总额接近1.2万亿,这种体量的资金调动能力,是任何外资都无法比拟的。 政策的天平,也开始明显向地方国企倾斜。本土企业不仅技术和管理能力上来了,融资渠道更是畅通无阻。外资曾经的认知优势和资本优势,被迅速稀释。 从2007年开始,威立雅在中国的投资步伐明显慢了下来。与此同时,关于外国资本控制自来水这种公共事业的社会争议和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最终,故事走到了结局。2022年,兰州那家有国资背景的公司,提前回购了威立雅的全部股权,一份长达几十年的约定就此腰斩。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退出,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如今中国的水务行业早已不是单纯的供水排水,而是和生态修复、流域防洪这些国家级战略紧密捆绑。在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里,主角必然是国家队。 外资并没有完全出局,但他们的角色变了。从曾经市场的主导者和导师,变成了在某些细分领域提供补充服务的参与者。 这场从“座上宾”到“边缘化”的变迁,说到底,是一场商业理性与国家战略的结构性碰撞,而结果不言自明。
彻底摊牌了!富士康帝国崩塌!郭台铭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呼风唤雨的富
【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