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2019年,日本的芯片专家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来到中国,结果公开向美国“宣战”?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恩怨?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19年初春的东京羽田机场,72岁的坂本幸雄在登机前久久凝视着航站楼显示屏。 这位曾执掌尔必达的"日本芯片教父"手中紧握飞往中国的机票,舷窗外的云海仿佛映照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 他的行李箱里放着一本泛黄的相册,记录着1986年日本半导体产业巅峰时期的辉煌记忆。 时间拨回1986年,日本半导体产业正值黄金时代。 东京银座的电子产品卖场里,日立、东芝的存储芯片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当时日本半导体产品占据全球45%市场份额,尼康的光刻机在硅谷供不应求。 这种盛况却触动了美国的神经。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当时日本在DRAM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达到80%,让英特尔等美国企业被迫退出存储芯片领域。 1985年9月,纽约广场饭店的会议室里,美日双方签署了那份改变历史的协议。 日元在一年内升值50%,日本出口的存储芯片顿时失去价格优势。 更致命的是《美日半导体协议》,美国商务部官员拿着条款对日方代表说: "要么接受配额限制,要么面对300%的关税。"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这些措施导致日本半导体出口额在三年内萎缩了40%。 就在日本企业节节败退时,韩国首尔江南区的三星电子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攻克D技术难关。 凭借政府补贴和成本优势,三星以低价策略快速抢占市场。 1999年冬日立大厦里,坂本临危受命整合日立、三菱和NEC的半导体部门成立尔必达时,面对的是美韩联手布下的天罗地网。 当时尔必达虽然拥有最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技术,但面对三星的价格战,每片芯片要亏损2美元。 2012年2月27日,东京地方法院受理尔必达破产申请的那天,坂本在办公室整理出37箱技术资料。 他特意留下1986年获得的"半导体产业贡献奖"奖杯,这个镀金奖杯在搬家公司纸箱里泛着冷光。 美国美光公司以25亿美元抄底收购时,坂本对记者说: "这不是终结。"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这笔收购让美光一举获得全球DRAM市场15%的份额。 七年后在深圳宝安机场,坂本受到紫光集团高规格接待。 在参观长江存储的洁净车间时,他看着正在调试的刻蚀机突然驻足,这个场景让他想起尔必达鼎盛时期的大阪工厂。 然而随着紫光集团债务危机爆发,投资200亿美元的武汉存储芯片项目被迫搁浅。 2021年离职那天,坂本把未实现的规划书锁进办公桌抽屉,那份规划书上详细标注着3D NAND闪存的技术路线图。 转机出现在2022年梅雨季节。 深圳市政府全资控股的昇维旭科技向坂本伸出橄榄枝,在参观公司实验室时,他看到来自东京、首尔和硅谷的研发团队正在攻关3D堆叠技术。 公司展厅里陈列着最新研发的192层NAND闪存芯片,样品在防静电盒里闪着金属光泽。 实验室的进度表显示,他们正在研发的232层芯片预计2024年量产。 如今在坂本深圳住所的书房里,挂着1986年日本半导体产业份额图和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趋势图的对比。 每天清晨,他都会在图表前沉思片刻。 这位76岁的老人常对研发团队说: "三星用十年超越我们,现在该轮到中国了。" 在他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尔必达破产时员工送的千纸鹤,旁边是昇维旭科技的发展规划图。 那份规划书上用红笔标注着"2025年实现DRAM芯片自主量产"的目标。 从东京到大阪,从武汉到深圳,坂本的复仇之路跨越了三十余年时光。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中国时,他指着实验室里的国产刻蚀机说: "你看,这里每天都在创造奇迹。" 窗外深圳湾的灯火通明,与当年尔必达总部窗外大阪湾的夜景何其相似,却又截然不同。 实验室的夜灯下,新一代中国芯片工程师正在坂本的指导下调试设备,他们的身影映照在光刻机的金属外壳上,仿佛延续着一个未尽的半导体梦想。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72岁的日本半导体巨头原社长坂本幸雄 加入紫光集团)
中国取消2550亿订单,光刻机已经“停工”,美国芯片公司开始着急:芯片还能卖给谁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