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美国也没有做到! 8月28日,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王骋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官宣:全球首款基于光电融合技术的全频段自适应通信芯片,正式研发成功,并且填补了频段通信的技术空白! 一直以来,通信芯片都是现代信息社会运转的核心,从过去的单频段芯片,到近年来扩展到多模多频,全球科学家都在想方设法提升通信能力。 想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全频段自适应芯片并不容易,这需要芯片能够覆盖从射频到更高频段,很大程度上受到材料工艺和电路设计的限制。 还要保证高速率、大容量和低能耗能同时实现,这对于硬件创新和系统集成提出了极高要求。 王兴军和王骋两支团队把目标瞄准到“光电融合”这个前沿方向。 他们没有单纯延续以往以电子为主的芯片路线,而是把光和电的协同作用当作核心思路来设计和攻关。 在光子集成和自适应算法的加持下,团队找到了突破带宽瓶颈的方法,既提升了通信速率,也保证了全频段的兼容和适应能力。 这项技术打破了长期以来困扰行业的信号受损和频段受限的难题,让通信设备可以动态适应不同应用需求。 能够研发出这样一款芯片并被《自然》杂志认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王兴军团队早年在光子技术方向就有不少原创积累,王骋团队在高性能芯片结构和自适应技术上也深耕多年。 这次项目集结了两地的技术优势,经过反复理论推演、实验验证和多轮芯片测试,才最终实现了从原理到实物的闭环,被世界顶刊选中,足见这个成果的原创价值和技术含量。 对于通信用户来说,无论是移动通信、智能制造、车联网,还是远程医疗、高清直播等,都将因芯片的全频段和自适应能力受益。 它能够动态分配频谱资源,实时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和终端需求,大幅提升数据传输质量。 在通信标准持续升级变革的当下,这样的创新为迈向新一代网络体系提供了根基,也为6G等未来通信技术预留了空间。 从产业角度看,自主创新型高性能芯片的持续突破,意味着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中国科学家通过技术原创和协作,让本土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更适应多场景、多终端需求的新芯片,也会牵动上游原材料、芯片制造、设备开发等一系列产业链环节,助推更多协同创新。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样的技术革新极大增强了整体竞争力,也为国产通信设备打开了更广阔空间。 信息安全也是这项技术突破的另一大助力,全频段自适应芯片可以灵活调整频谱和信号处理手段,及时发现与应对异常和干扰,显著提升了系统安全和抗攻击能力。 对于需要高安全保障的数据传输场景,比如政务、金融等领域,这会带来更加坚实的保护。 这次北京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团队合作,不只是实现了芯片功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科技原创的前沿突破提供了好例子。 通信芯片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中国科研积淀与创新能力的体现,无数像这样的“第一”、“首创”,正不断涌现,推动国家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地位持续提升。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高志凯教授怎么这么厉害呢?敢提醒德外长“你德国不想活了?”面对美国记者提出的
【119评论】【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