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到底该不该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为了安抚军心,下令将丢失街亭的马谡斩首。马谡被斩首的时候,蜀汉的很多重臣都站出来为马谡求情。 在蜀汉军营的阴霾中,一场关乎军纪与人才的艰难抉择悄然展开,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面临众多重臣求情,却下令处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与无奈?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面临曹魏强敌,诸葛亮作为丞相,肩负恢复汉室的使命。建兴六年春,他从汉中出兵祁山,发起第一次北伐。这次行动准备充分,蜀军迅速占据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关中地区形势动荡,曹魏朝廷震惊,皇帝曹叡亲赴长安督战。 诸葛亮深知街亭战略地位重要,它位于祁山与关中之间,控制此地就能切断魏军增援路径。他派马谡率军镇守,并明确指示要据险阻敌。马谡却没有执行命令,选择上山布阵,舍弃水源充足的山下阵地。 魏将张郃率军赶到,迅速封锁山路,截断蜀军水源供应。蜀军士兵缺水,战斗力锐减,张郃趁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三郡随之得而复失,诸葛亮被迫全军撤回汉中,这次北伐以失败结束。 蜀军退回汉中后,诸葛亮审问失守原因,马谡承认违背调度。为了整肃军纪,安抚士兵不满,他决定处斩马谡。同时,自请贬官三级,上表后主刘禅,承担领导责任。 蜀汉多名重臣闻讯求情。安汉将军李邈引用历史事例,说秦穆公宽恕孟明视,后助秦国称霸西戎;楚成王杀子玉,导致楚国衰落。蒋琬也进言,指出楚成王诛子玉,让晋文公高兴天下无威胁,现蜀汉未平定天下,不能杀有谋略的臣子。 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些意见,坚持军法如山。他强调蜀军首次北伐就失利,必须严惩以维护纪律。马谡在狱中写信给诸葛亮,表达视其如父的感情,并愿后代继承遗志。诸葛亮读信后,决定执行处斩。 处决后,蜀军纪律得到加强,怨言减少。这件事反映出诸葛亮在人才与军纪间的权衡。蜀汉当时人才匮乏,刘备去世前,襄樊和夷陵大战已损失大批将领,后辈接续困难。 马谡虽有自负缺点,但能力突出。刘备在世时,马谡已名声在外,诸葛亮常与他讨论军政事宜,南征时采纳其攻心策略,成功平定叛乱。诸葛亮派他守街亭,本意锻炼其为未来接班做准备。 如果留下马谡,蜀汉中后期或许能多一位有进取心的领袖。从诸葛亮去世到姜维北伐,有近二十年低迷期,那时蜀国缺乏主动进攻的统帅,马谡根基深厚,才干不逊姜维,或能改善局面。 但从蜀汉国情看,处斩马谡又有必要。北伐失败后,军中矛盾突出,士兵对指挥不满,诸葛亮需找责任人转移焦点,维护整体稳定。马谡作为亲信,失守街亭成为首要罪责,只能以此严明军法。 历史中,许多将领都有败绩,如张飞失徐州,刘备未怪罪;张郃败于张飞,曹操也没惩罚。如果蜀汉不严明纪律,军心难稳。诸葛亮此举虽痛心,但体现了执法公正的原则。 蜀汉北伐虽多次发起,但始终未能突破曹魏防线。诸葛亮后续几次出兵,收获有限,蜀国在内部稳定中逐步衰弱,直至灭亡。这件事给后人留下教训:在国家大事上,纪律是基础,人才需在规矩内发挥作用。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三国故事就是一面镜子,教导我们注重集体纪律和人才平衡。像诸葛亮那样,面对压力坚持原则,才是正确方向。
222年,诸葛亮加封益州牧,李严送来一封信,讽刺道:“你功劳太大了,还当什么益州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