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铺红毯区别引发轩然大波,欧美各国媒体鸦雀无声! 先看天津这边的排场。现场视频里,4个工作人员推着一台锃亮的专用铺设机,机器滚轮一转,红毯就像被熨斗熨过似的,平平整整铺在地上,连个褶皱都找不着。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操作,8分钟就把30米长的红毯铺完了,平均一分钟推进3米多。 懂行的都知道,这种机器专门用在国际会议场合,真要开足马力,一分钟能铺15到20米,跟流水线似的利索。红毯颜色红得发亮,阳光底下看着特别精神,边缘裁剪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新准备的好家伙。 再瞅瞅美国阿拉斯加那边的场面,简直像另一个世界。6个工作人员蹲在地上,手里捏着透明胶带,一点一点往地上粘红毯边缘。视频里能清楚看到,刚粘好的胶带没一会儿就翘起来了,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扶着红毯,来来回回调整了三次。 就这么折腾了15分钟,才把差不多长的红毯搞定,平均一分钟才推进2米。最显眼的是那条红毯,颜色早就不是正经红色了,变成了一种发旧的玫红色,查了下色号是Pantone18-2527TPX,说好听点叫砖红色,其实就是洗褪色的样子,边缘卷得像波浪,表面还沾着不少不明污渍。有网友调侃说,这哪是铺红毯迎接外宾,分明是在现场缝补丁。 俄罗斯媒体特意给了个特写对比:天津的红毯尽头摆着各国国旗组成的旗阵,背景板是海河夜景,看着就庄重;阿拉斯加那边的红毯旁边,倒是停着几架战斗机,可红毯本身皱巴巴的,跟旁边的先进武器比起来,显得格外寒酸。这画面一出来,谁用心谁敷衍,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要说这铺红毯的学问,可不止快慢这么简单。外交场上从来没有小事,一块红毯的成色,往往藏着东道主的真实态度。 中方对这事儿的重视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就像去年拉夫罗夫访华时,中方从舷梯到轿车铺了一路红毯,那规格让西方媒体都咋舌。这次天津用的专用铺设机,平时都用在G20、上合峰会这类大场合,光是调试机器就得提前好几天准备。 工作人员说,这红毯不仅要铺得平,还要考虑长度、角度,连颜色饱和度都得符合国际礼仪规范,不能太艳也不能太暗,得让外宾看着舒服。这种专业设备国内早就普及了,不光是天津,北京、上海办国际活动时都这么操作,讲究的就是一个精准到位。 美方这次的表现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按理说阿拉斯加那次会晤规格不低,可红毯居然是这么个将就的样子。有经常跑外交线的记者说,美国不是没能力搞体面的红毯,去年特朗普迎接普京时,红毯铺得又长又新,旁边还有战机护航,那排场一点不含糊。 这次为啥这么潦草?有人注意到,那条褪色的红毯边缘有不少磨损痕迹,像是反复用过好几次的,胶带粘贴的位置也歪歪扭扭,明显是临时凑数的活儿。 外交圈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红毯长度代表重视程度,平整度藏着接待诚意。中方用机械化操作保证红毯完美无缺,说白了就是通过这些细节告诉客人“我们重视你”。 而美方用旧红毯加胶带的组合,难免让人觉得“没太当回事儿”。就像网友说的:“哪怕你用新红毯手动铺,也比旧红毯加胶带强啊,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态度问题。”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还得看国际舆论的反应。俄罗斯媒体第一时间就把对比照片发了出来,标题里明晃晃写着“西方孤立俄罗斯的叙事不攻自破”。 印度和中东的媒体也跟着报道,字里行间都在说中美办事风格的差距。可蹊跷的是,欧美那些平时爱对中国说三道四的主流媒体,这次全都闭了嘴,连提都没提这事儿。 有人翻出去年的旧账,发现美国官方对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也是这种沉默态度,当时就有分析说这是美国对华“战略冷淡”的表现。这次对红毯事件装聋作哑,估计也是一个道理——毕竟自家红毯铺得这么狼狈,说多了反而显得尴尬。 倒是美国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炸开了锅,有人吐槽“连块新红毯都买不起了吗”,有人翻出以前明星红毯上爬蟑螂的旧闻,文,调侃“美国红毯底下是不是藏着更多‘惊喜’”。 中国网友看得更透彻。有人说:“不是我们吹毛求疵,是这对比太明显了。上次澳大利亚总理访华,我们也是铺的新红毯,还安排了献花,这就是基本礼仪啊。” 其实大家吵来吵去,争的不只是红毯本身。俄罗斯网友说得直白:“这是治理能力的较量。”中国能把铺红毯这种小事做得滴水不漏,背后是产业链的支撑和办事的严谨态度;而美国连场面上的事都凑不齐整,难免让人怀疑它是不是真像自己说的那么强大。欧美媒体的沉默更说明问题,他们越是回避这种细节对比,越显得心里发虚。 说到底,红毯铺的是面子,藏的是里子。中方用机器铺出的平整红毯,展现的是专业和诚意;美方用胶带粘起来的旧红毯,暴露的是敷衍和仓促,这次欧美媒体集体沉默,但全世界都看到了这两块红毯的差距,这无声的较量,其实早就分出了高下。
美国突然公布铁证,钓鱼岛70年争议全翻篇?纪录片让多方态度变化,前几天网上突然炸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