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DH与歼15DT:航母编队的孪生电磁尖兵
在现代海战的复杂体系中,制电磁权的争夺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舰载电子战飞机作为航母编队实施电磁攻击、干扰与防御的核心力量,能够通过强大的电子战能力,破坏敌方的通信、雷达及指挥控制系统,为己方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歼15DH与歼15DT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两款舰载电子战飞机,凭借先进的技术与卓越的性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航母编队在信息化海战中的作战效能,成为捍卫海疆的重要“电磁尖兵”。
发展历程
歼15DH:滑跃航母的应急之选
我国航母事业发展初期,辽宁舰与山东舰两艘滑跃式航母率先入列,构建起我国航母编队的雏形。然而,彼时航母舰载机种类相对单一,主要以歼15常规舰载战斗机为主,在电子战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面对复杂多变的海上作战环境,尤其是潜在对手强大的电磁对抗体系,发展一款适配滑跃航母的舰载电子战飞机迫在眉睫。
2016年前后,我国海军依托歼15舰载机平台,启动舰载电子战飞机的研发项目。研发团队以歼15S双座型为基础,借鉴歼16D陆基电子战飞机的成熟技术与经验,全力攻克舰载环境下电子设备的集成、抗腐蚀及适配滑跃起飞等关键难题。经过多年艰苦努力,2024年,歼15DH全身披挂在中国航展上首次亮相。作为全球首款专为滑跃航母打造的电子战飞机,歼15DH的出现,填补了我国航母编队在电子战领域的空白,使辽宁舰与山东舰编队在执行任务时,具备了基本的电磁攻防能力,极大地提升了航母编队的整体作战效能。
歼15DT:弹射航母的进阶利器
随着我国航母技术的飞速发展,福建舰的成功下水并装备电磁弹射系统,为舰载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相较于滑跃起飞,电磁弹射能够使舰载机以更大的起飞重量升空,这为舰载电子战飞机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此背景下,歼15DT应运而生。
歼15DT的研发紧密围绕福建舰的作战需求展开,在歼15DH的基础上进行深度优化与升级。研发团队充分利用电磁弹射赋予的优势,对飞机的机体结构、航电系统、电子战设备等进行全面改进。通过重新设计机身内部布局,为电子设备与燃油储存腾出更多空间;换装性能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提升对目标的探测与跟踪能力;优化电子战吊舱及天线等设备,增强电磁干扰与对抗能力。2025年,歼15DT惊艳亮相,标志着我国舰载电子战飞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福建舰航母编队在未来海战中掌握制电磁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性能参数对比
歼15DH:机长约22.28米,翼展15.0米(折叠后7.4米),机高5.92米,最大起飞重量32.5吨。动力系统采用两台俄制AL-31F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约125千牛。受滑跃起飞方式限制,其实际起飞重量通常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安全起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燃油与武器载荷的携带量。
歼15DT:基本机身尺寸与歼15DH相近,但为适应电磁弹射的强大冲击力,对机身结构进行了强化,尤其是起落架部分,采用了更长更粗的减震液压支柱和弹射器牵引杆。最大起飞重量有望进一步提升至约35吨。
电子战系统
歼15DH:机上搭载了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包括电子侦察、干扰及通信对抗等多个子系统。在翼下通常挂载两个大型电子干扰吊舱,具备对敌方雷达、通信信号进行干扰和压制的能力。然而,由于滑跃起飞对重量的严格限制,其电子战吊舱的挂载数量仅为正常水平的一半,导致射频功率不足,电子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机上还配备了多种电子战天线,用于收集和分析敌方电磁信号,但在天线布局与电子设备集成度方面,受限于早期设计与平台条件,存在一定优化空间。
歼15DT:电子战系统在歼15DH的基础上实现了全面升级。得益于电磁弹射带来的起飞重量优势,可在翼下挂载四个高性能电子干扰吊舱,且吊舱性能更为先进,具备更宽的频率覆盖范围、更强的干扰功率以及更灵活的干扰模式。机背位置取消了传统减速板,腾出的空间用于安装更多先进的电子战设备与天线,进一步增强了对复杂电磁环境的感知与对抗能力。其电子战系统还采用了先进的相控阵技术,能够实现对多个目标的同时干扰与精确打击,在电子战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航电与雷达
歼15DH与歼15DT均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综合航电架构,数据处理能力与信息传输速率大幅提升,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高度信息融合与协同工作。机载雷达在探测范围、跟踪距离、多目标处理能力以及抗干扰性能等方面均性能优异,可为电子战系统提供精准的目标指示,有效提升了飞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效能。
两者区别
外观识别特征:雷达罩与设备舱:歼15DT的雷达罩长度明显短于歼15DH,而其后部设备舱尺寸更长。这一变化是由于歼15DT换装了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雷达天线尺寸缩小但性能提升,同时为容纳更多先进电子设备,对设备舱进行了优化设计与扩展。
机背减速板:歼15DH保留了传统的机背减速板设计,而歼15DT出于为电子设备或燃料腾出空间以及优化气动布局的考虑,取消了机背减速板。取消减速板后,机背区域变得更为平整,并且可利用该空间搭载更多燃油或电子设备,同时飞机通过操纵垂尾上的气动面差动等复杂动作来实现减速增阻,这与俄制苏-35战斗机的设计理念相似,是技术进步的体现。
编队灯:歼15DT机首两侧的编队灯位置相较歼15DH有所前移;垂尾外侧的编队灯形状由圆形改为条状,且面积扩大。这些调整旨在提升在恶劣天气或密集编队飞行时,飞行员对僚机位置与姿态的识别精度,同时也有助于夜间起降时的识别,对保障飞行安全与作战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刀状天线:歼15DT机首下方的刀状天线倾斜角度比歼15DH更大;机背处的刀状天线位置相较歼15DH有所后移,这一变化得益于取消机背减速板后所腾出的充裕机内空间,为优化天线布局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信号接收与传输性能。
翼尖涂装:歼15DH的翼尖顶部采用黑色涂装,而歼15DT则为银灰色涂装,这种差异暗示着歼15DT采用了新型电子设备,在材料或表面处理工艺上有所不同,可能与提升电子设备性能或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等因素相关。
性能侧重差异
电子战能力:歼15DT由于不受滑跃起飞重量限制,能够挂载更多、性能更优的电子干扰吊舱,且在电子设备集成度、天线布局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使其电子战能力全面超越歼15DH。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歼15DT可对敌方多种电子设备实施更强大、更精准的干扰与压制,为己方作战力量开辟安全的电磁通道。而歼15DH受限于起飞重量,电子战吊舱挂载数量有限,电子战能力相对较弱,但在滑跃航母编队中,仍能发挥重要的基础电子战支援作用。
空战能力保留程度:歼15DH主要部署于辽宁舰与山东舰,这两艘航母舰载机携带数量相对较少,通常仅能搭载24架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因此需要歼15DH保留一定的空战能力,以便在必要时参与舰队的制空作战任务,保障航母编队的空中安全。而歼15DT部署于福建舰,福建舰可搭载40多架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制空作战任务主要由其他舰载战斗机承担,歼15DT的主业聚焦于电子对抗,虽保留一定空战能力用于自卫,但在设计上适当牺牲了部分空战性能,以全力强化电子战能力。
应用与意义
提升航母编队作战效能:歼15DH与歼15DT的列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航母编队的作战手段,显著提升了编队整体作战效能。在作战行动中,它们能够提前前出至编队前方,利用强大的电子战系统对敌方舰艇、飞机及岸基的雷达、通信系统进行干扰与压制,使敌方陷入“电磁迷雾”,无法有效获取战场信息,从而为己方舰载战斗机、攻击机等作战力量创造有利的突防与攻击条件。例如,在对敌方舰艇编队实施打击时,歼15DH/DT可先对敌方宙斯盾舰的雷达系统进行干扰,使其防空探测能力大幅下降,此时歼15T等舰载战斗机便能携带反舰导弹,更安全、高效地突破敌方防空圈,实施精确打击,大幅提高作战行动的成功率。
增强海上制电磁权争夺能力:在现代海战中,制电磁权是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关键前提。歼15DH与歼15DT凭借先进的电子战装备,能够在广阔的海洋空域内,对敌方电磁信号进行全方位监测、分析与干扰,与敌方电子战飞机及电子对抗系统展开激烈博弈。在与潜在对手的对峙或冲突中,它们可通过强大的电磁干扰能力,破坏敌方的数据链通信,使其作战体系各节点之间信息不畅,指挥协同出现混乱,进而为己方在制电磁权争夺中赢得主动。例如,在远海巡逻或应对外部军事威胁时,歼15DH/DT可伴随舰载机编队行动,对接近的敌方飞机或舰艇实施电磁威慑与干扰,有效捍卫我国海上权益与航母编队的安全。
推动海军航空装备体系完善与发展:两款舰载电子战飞机的成功研发与列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海军航空装备体系。它们与歼15T舰载战斗机、空警-600舰载预警机、直-18系列舰载直升机等共同构成了功能完备、协同作战能力强的航母舰载机体系,涵盖了制空、制海、预警、反潜、电子战等多个作战领域,使我国海军航母编队在不同作战场景下都能拥有相应的装备支持,全面提升了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同时,歼15DH与歼15DT的研发过程,带动了我国在航空电子设备、电子对抗技术、舰载机适航性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未来海军航空装备的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我国从海军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稳步迈进。九三月饼解读关注我九三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