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3年6月,朝鲜战争停战协议达成,李承晚却拒绝在协议签字,还擅自扣押了27000名中朝战俘,毛主席得知后大怒:“停战签字必须推迟,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参考资料:2022-08-21 北京日报客户端——“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是谁惹怒了毛泽东主席?) 1953年,当朝鲜战争的烽火似乎终于要熄灭时,一份来自北京的紧急密电却给即将到来的和平按下了暂停键,毛主席的指示很明确:停战协议的签署必须延后,具体时间要看局势,而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再打一仗,目标是消灭一万多名南朝鲜军队。 这个决定背后,是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的突然发难,当时,经过旷日持久的拉锯,停战谈判几乎尘埃落定。 从5月27日到6月16日,中朝军队发起的夏季反击战第二阶段,已经让战场上的“联合国军”讨不到任何便宜,促使他们加快了谈判步伐。 到6月8日,棘手的战俘遣返问题达成协议,军事分界线的校订工作也在15日完成,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承晚不干了,他拒绝接受停战协议,甚至在6月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了朝鲜人民军的战俘。 这种公然的挑衅行为,直接威胁到了整个和平进程,对此,中方的回应简单而直接:既然你不愿在谈判桌上体面,那就在战场上让你清醒。 于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役——金城战役,在7月13日晚正式打响,志愿军第20兵团的五个军和一个师,加上第9兵团的24军,组成了东、中、西三个突击集群,目标直指金城以南由南朝鲜四个师防守的25公里坚固阵地。 这场仗的开局,志愿军就拿出了压箱底的实力,超过一千一百门火炮被集中起来,短短时间内就将一千九百多吨炮弹砸向敌军阵地,时任炮兵第21师201团的王瑛回忆,当时“阵地一片红,天上全部是亮的。” 敌人的主要防御工事在这种级别的火力覆盖下,几乎瞬间就被摧毁,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火炮最集中、火力最猛的一次。 猛烈的炮火撕开了敌人的防线,志愿军步兵仅用一个小时就实现了全面突破,不到一天时间,最远的部队已经向南推进了9.5公里,一下子就把金城以南那块扎眼的突出部给拉平了。 战役中还穿插了一次堪称经典的奇袭,7月14日下午,68军203师的副排长杨育才带着一个侦察班,化装成南朝鲜军,巧妙地骗过了数道哨卡,直接摸到了二青洞地区南朝鲜首都师“白虎团”的团部,他们干净利落地捣毁了指挥所,整个突袭班无一伤亡。 紧接着,志愿军的穿插部队趁着夜色掩护,三小时内突进9公里,一路打了11次仗,顺手把驻扎在“白虎团”附近的美军第555榴弹炮兵营给端了,前来增援的南朝鲜机甲团第2营也被打残,团长当场阵亡。 战役进入后半段,面对敌军从一个连到两个团规模的上千次反扑,志愿军转入防御,把新占领的阵地硬生生打造成了一道“钢铁防线”。 金城战役的战果是惊人的,连同其他方向的作战,共消灭敌军5.3万余人,收复了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场志愿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攻坚战,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胜利,更在政治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加深了美国和南朝鲜之间的裂痕,也为停战后的朝鲜局势稳定打下了基础。 时任彭德怀军事秘书的杨凤安后来评价,这一仗打完,李承晚彻底“老实”了,他再也不敢叫嚣单干,乖乖同意了中方提出的分界线和其他所有条件。 军事上的雷霆一击,最终换来了谈判桌上的肃静,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板门店新建的“凸”字形大厅内鸦雀无声,中朝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分别在9本停战协定上签字,整个过程只用了10分钟。 随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汶山的帐篷里,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在平壤首相府,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开城,相继完成了签字。 7月29日下午,双方在板门店交换了文本,这份来之不易的协定,为持续了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画上了句号,也宣告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