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32天后,李嘉诚的长和集团突然有了新动作!8月30日新加坡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爆料,长河集团考虑拆分全球电信业务,并且打算在香港上市,然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长和还打算把伦敦当做潜在上市地点,甚至连上市时间都给曝光了出来! 长和卖给贝莱德-TiL财团的可不是普通资产,而是包括巴拿马两个重要港口在内的全球43个港口的80%权益,这些港口分布在23个国家,共有199个泊位,都是运营多年的成熟资产。 按交易协议,这些资产的总价值约227.65亿美元,长和通过这笔交易拿到了超过190亿美元现金,折合港元超过1477亿。 让人疑惑的是,2024年长和的港口业务表现并不差,营收同比增长11%,息税前利润更是增长了27%,属于集团里增长较快的业务板块。在业务上升期卖掉赚钱的资产,这不合常理,唯一的解释就是公司急需现金。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和特意保留了香港、深圳等中国内地的港口资产,这些资产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这说明集团在套现的同时,还在拼命维持基本的资金链。 再看这次要拆分的电信业务。2024年数据显示,电信业务为长和带来883.71亿港元收入,占集团总营收的19%,而且毛利率高达61.46%,是不折不扣的优质资产。把这样的核心业务拆出去上市,就是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换现金。 类似的操作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2025年上半年,紫金矿业就把旗下黄金业务分拆到香港上市,美的集团也在推进安得智联的港股分拆计划,这些案例都是企业通过剥离优质资产获取资金的典型做法。 按照电信业务的收入规模和行业估值水平,长和这次拆分上市预计能融资数百亿港元,这笔钱将直接注入集团账户,缓解资金压力。 长和的资金压力从财务数据上能看得很清楚。2024年,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27.3%,虽然账面上有1372.68亿港元现金储备,但净负债仍高达1193.21亿港元。 更关键的是,2025年全球经济环境越来越差,联合国报告预测全年经济增长只有2.4%,比2024年下降0.5个百分点,企业借钱的成本变高,融资难度也在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长和通过出售资产和分拆上市来筹钱,比从银行贷款要划算得多,也容易得多。 选择在香港和伦敦上市,也是精心算计过的。2025年港股的融资环境不错,上半年股权融资规模同比大增321.96%,很多内地企业都选择来港股分拆上市。 香港市场对电信这类稳定盈利的业务接受度高,容易获得较高估值。而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吸引欧洲和中东的资本,这对长和遍布全球的电信业务来说很重要。两地上市既能多融钱,又能接触不同的投资者群体,这是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最优选择。 回顾李嘉诚的资本运作历史,这种“卖资产换现金”的操作并不新鲜,但这次频率特别高。2024年长和整体净利润下滑27%,零售、基建等其他业务增长乏力,零售业务虽然占营收40%,但除了东盟地区外,其他地区因为消费者信心不足,表现并不好。 集团需要新的资金来源来维持运营、偿还债务,甚至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手里的现金看似不少,但1372亿港元的现金储备面对1193亿港元的净负债,再加上业务运营的资金需求,其实并不宽裕。 把这些信息串起来看就很明白:长和先卖掉增长中的港口业务拿到1477亿港元现金,接着又要拆分同样赚钱的电信业务上市融资,这就是通过不断剥离优质资产来换取现金流。 电信业务作为集团第二大利润来源,拆分后虽然能拿到一笔钱,但也意味着未来这部分利润会被摊薄。如果不是到了必须“拆东墙补西墙”的地步,不会这样操作。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企业融资越来越难,长和的这一系列动作就是典型的“抽血续命”。通过出售核心资产换取现金,维持集团的资金链稳定。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释放出的信号很明确:企业现在最需要的是现金,为了拿到现金,即使是优质资产也愿意出售。 李嘉诚的资本腾挪术玩得再高明,也掩盖不了企业急需资金的现实,这或许就是这位老牌企业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沉默32天后,李嘉诚的长和集团突然有了新动作!8月30日新加坡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爆
漫聊小知识
2025-09-03 14:30: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