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到了中国后不笑?因为这些外国人突然意识到西方国家的媒体把自己忽悠瘸了。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在深圳福田高铁站掏出手机拍摄自动检票闸机时,手抖得连对焦都困难——这与他撰写的《中国科技威胁论》教材里描述的“落后二十年”场景截然相反。 在一些外国人的记忆中,中国像是一个基础设施陈旧、科技发展迟缓,又离现代生活很遥远的国家。 这些印象,其实源于海外主流媒体长年累月的偏向性报道,那里面经常强调中国社会的矛盾、经济难题,或人权话题,很少提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民的生活质量,或者普通人面对未来时的信心和满足感。 对许多初到中国的美国人来说,最先感受到冲击的,几乎都是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 高铁速度快又准点,自动化检票、移动支付、随处可见的智能设备、共享单车,完全刷新了他们的刻板认知。 在他们之前的印象里,中国的交通还处在慢吞吞、杂乱无章状态,如果刚下飞机或火车恰好体验一次高铁,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不只是到了另一个国家,甚至像穿越到了未来。 不少美国人来之前还认为中国社会充满“压抑”、“不自由”、“冷漠”,但落地后发现,这里的普通人早已习惯了用智能手机点外卖、聊天、缴水电费。 就算在网络平台上,人们也能讨论生活、娱乐,甚至时政类话题,只要不过分极端,声音还是很丰富的。 安全感和便利程度令不少外国人直言超过了美国很多城市,这些真实体验和他们一直以来相信的“标签”差距很大。 一些数据和国际调查提到,在基础设施、科技发展这些方面,越来越多国外民众不得不承认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例如关于城市地铁、机场、高铁的体验,很多美国人回国后会在社交平台主动分享,有些人甚至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偏见。 他们发现,过去西方媒体口中的“中国”只是故事的一个侧面,并不代表全部现实。 随着自媒体和视频平台的普及,许多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用短视频、图片和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实际体验。 比如日常买菜、出行、点个餐,看医生、旅行、一键支付,甚至深夜回家都不用太担心安全。这样的内容,不仅在本国社交圈广为传播,也影响着越来越多还没去过中国的外国人判断事实的方式。 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日常记录,也能让“只看报道”变成“亲眼见证”。 有的美国媒体人觉得,过度片面、负面的报道可能把受众带到了一个封闭的信息空间里,他们开始鼓励新闻从各个角度去展现中国,不必非把现实一刀切成好或坏。 虽然主流舆论仍有惯性,但毕竟愿意亲历中国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年轻记者、留学生、技术人员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带回美国,与亲友和更大的社区分享。 并不是每个美国人都会因此改变对中国的全部看法,每个人的信息来源不同,观念有快有慢。 但变化已经在发生。去中国学习、工作、旅游的人变多,被他们带回美国的故事内容也更加丰富,不再只有一个口径或者标签。 关于中国的评价变得多层次、多视角,这使得越来越多人有机会从实际出发,理性评判哪些是真实体验,哪些是被渲染、被剪裁过的拼图。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外国记者在中国破防了!9月3日报道,一位外国记者桑切斯入住中国酒店,饭后
【52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