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治不好,其实是观念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有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看病就是看指标、查影像、吃药片、做手术。血压高了就吃降压药,血糖高了就打胰岛素,关节疼了就吃止痛药,长了结节囊肿就担心要不要切掉。很多时候,病之所以难治好,恰恰是困在了这种观念里。 中医认为,治病不只是人的病,更看病的人。你治的是指标,还是人?举个例子。很多糖尿病患者,终日围着血糖值转,每天测几次,稍微高一点就惶惶不可终日,每日活得如履薄冰。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越焦虑,血糖越不稳定。 这是为什么?因为血糖升高只是结果,不是原因。真正的问题可能是脾虚不能运化、肝郁影响疏泄、或是肾气不固。只一味降糖,忽视整体调节,怎么治都是原地踏步。 中医用药,讲究恢复脏腑自己的功能。健脾让糖得以输布,疏肝让气机得以通畅,温肾让能量得以固藏。这些脏腑功能恢复,血糖自然趋于平稳。很多人血糖下来了,连乏力、失眠、便秘畏寒的问题也能好了。 同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治疗方案多是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甚至激素,短期可止痛,但往往越吃身体越寒,越吃脾胃越差。中医则认为,这是痹证,属风寒湿邪深入经络所致。病人不仅关节肿痛,还怕风、怕冷、乏力、易汗。 如果只看关节、不管全身,就很难完全治好。门诊七月有个类风湿患者,甲泼尼龙、羟氯喹等吃了两年,越吃觉得自己越不舒服,浑身还是游走性疼痛,身子虚透了,大夏天觉得发冷,还出虚汗,浑身都没有力气。 我开方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再调补脾胃,重用桂枝、当归尾等药,不仅关节僵痛缓解,整个人也暖了起来、敢出门了,因为我治的不是一个关节,而是整个身体的“寒”。 道理都是通的,就像很多人一查出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第一反应就是:要不要切?手术能切除病灶,但如果体内气血仍瘀滞、痰湿依旧凝聚,切了百分百继续长。不信你去甲乳科看看,复发的人、反复手术的人是不是很多? 中医从来不支持随意手术,因为手术耗气血,本来你长了这些疙瘩,正气就比别人弱,如果动不动就手术,每次手术就更虚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倒不如疏肝理气、化痰祛湿、活血化瘀。 很多患者经过调理,虽然肌瘤、结节没有马上消失,但缩小的、体质明显改善的,不耐寒、易疲劳、情绪低落迎刃而解的,影像上的影子或许还在,但人的状态已不同。我们常说上工治未病,不是在病没发生时就凭空用药,而是指在人体的失衡刚有苗头、尚未成病时,就主动调整。 就像经常反复感冒流鼻涕的孩子,咱们就不能盯着鼻子治,更会建议平时健脾益气,增强抵抗力;而对于长期熬夜疲劳的上班族,被焦虑和失眠困扰,中医收摄心神、滋肾养肝,而不是安眠药强行入睡。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难道不是更积极?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大家不妨换套思维方式和方法,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疾病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治疗不是对抗,而是达到全身平衡;效果不只是指标好转,更是让人舒服长寿!
很多病治不好,其实是观念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有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看病就是看指标
向薇谈养
2025-09-05 13:32:15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