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本书,我敢和人聊摄影了
董承评文学
2025-09-05 22:32:26
·
我书桌的所有照片,都是手机拍的。
手机是两年前的,不主打拍照,拍出来效果一般,但很真实。
我有个拍纪录片的朋友曾告诫我,真正的摄影永远和器材无关。无力更换设备的贫穷让我无比认同他的话。
十月开始分享图书,我有个强烈的愿望,以我的理解和视角,做一个全人文门类的书单:绘画,雕塑,小说,诗歌,音乐,哲学,历史,心理……
作为一个作家,除了敏感于文字,也要建立对其他艺术的理解,并以此反哺自己。
我从入门级的开始分享,有些书很早就看过,有些,则是我要在分享中学习的,比如摄影。
最近一直在找谈摄影的书,不是技术性地谈,而是谈对摄影的理解。
翻了许多书单,最后选了这本:《匿名的风景:从摄影到艺术》。作者王天羲,曾经开过摄影专栏。
这本的理论框架,建基于理解。是经验性的理论,因此最具有指导性。我见有人评价此书说:一本书胜过三年的摄影课程。
这本书聚焦于此:
「摄影如何走向深刻,照片如何才能长久地被人欣赏,拍一张不会过时的照片可能比拍一张好看的照片有价值。」
不要拍“糖水片”。糖水片就是不经思考和观察,为了拍照而拍出来的照片。在西方叫“垃圾图像”。糖水片可能是好看的,但好看不是艺术品的判断标准。
荒木经惟、布列松、深濑昌久,许多摄影大师的作品,根本说不上好看,他们能成为大师,是因为通过作品,他们完整地表达了对世界的经验。
书里的几个关键词。
「表达」。摄影本质上是一种表达,情感和经验的表达。你在一个网红打卡地,拍别人拍过上万次的照片,其中只有刻奇,没有表达。摄影反对刻奇。好的照片,最重要的是体现拍摄者的观点和知识。
「回馈」。拍摄风景,风景就是回馈,景观触动了记忆,记忆在环境中回荡,犹如回音一般返回到人,这便是风景。
「结构」。许多摄影师讲构图,是二维的,对摄影并无太大作用;结构则是立体的,摄影中不仅要考虑平面,还要考虑透视。
「审美」。审美不等于优美,平凡之物、丑陋之物,也有审美性。这个意义上,摄影和其他艺术肯定是想通的。
「方法」。方法不等于技法,方法有助于摄影师理解世界、形成风格。街拍不是方法,街拍中像布鲁斯·吉尔登那样“直闪”,就是方法。
读了这本书,我敢和人聊摄影了。而且我有了自信:我这破手机,也能拍出好照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