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阅兵之后,孙立人将军后人提出请求,希望能尽快把孙立人将军的棺木,运回家乡安葬。 每当阅兵的雄壮乐曲奏响,总会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而对于抗日名将孙立人的后人而言,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催促。 他们再次请求,希望能将父亲那具悬置了近三十五年的灵柩,从台湾运回大陆故里安葬。 这具灵柩,至今未曾入土,因为它承载着将军一句充满矛盾的遗言:“不葬大陆,棺不入土。”这句看似决绝的遗言,究竟是拒绝,还是一种更深沉的期盼? 要解开这个谜团,必须先理解孙立人被撕裂的人生,他的一面,是光芒万丈的战神,这位高材生,曾被学校评价为“脑子灵、肯担当”,注定能成好军人。 他曾以寡敌众,在仁安羌解救七千友军,扭转战局,他治军严谨,战场上的他,是国家的荣耀。 他人生的另一面,却是深不见底的屈辱,当内战的枪口转向同胞,他一句“不打自己人”的坚持,触怒了蒋介石。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桩“郭廷亮案”让他被强扣罪名,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三年的软禁生涯。 昔日的抗日名将,为了养活四个孩子,他不得不亲自养鸡种果,最终靠在园中种植玫瑰出售来维持生计,被世人称为“玫瑰将军”。 一个人的言语或许会骗人,但深植于心的情感不会,孙立人那句“不葬大陆”,若被简单理解为对故土的排斥,便忽视了他行为中无处不在的乡愁。 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便是未能回到安徽为父母上坟。 这份家国情怀,更被他刻进了家风之中。 一个如此珍视故土、战友与民族身份的人,怎会真正想与家乡割裂?他的遗言,更像是一种沉痛的抗议,一声冤屈未雪、公道未彰的悲鸣。 这正如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内心深处却无时无刻不在盼望亲人能理解他的痛苦,来接他回去。 如今,那些制造冤案的人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在大陆,他的故居早已修葺一新,静待主人的归来。 两岸同胞,也早已抛开历史的隔阂,共同尊奉他为捍卫民族的抗日英雄。 让孙立人将军魂归故里,早已超越了一个家族的愿望,这是整个民族对历史的一次郑重回望。 一场迟到了太久却必须完成的和解,不仅是告慰一位戎马一生、蒙冤半世的英灵,更是向所有为这个国家流过血、受过委屈的忠良志士宣告,国家不会忘记功臣,历史终将归还公道。 这不仅是安葬一位将军,更是在弥合一道历史的伤痕,让英雄的荣光与委屈,最终都在故乡的土地上得到安息。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2025-09-04 抗战名将孙立人后人,第二次参加阅兵观礼 孙立人是中国远征军主力之一的新一军的缔造者,凭战功被誉为“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曾留下遗言:“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看完阅兵之后,孙立人将军后人提出请求,希望能尽快把孙立人将军的棺木,运回家乡安葬
元洲啊娱乐
2025-09-06 15:41:32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