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兵之后,美国陆海空三军突然停止了无人机采购计划,并快速出台了整合方案。 就

老阿七说史 2025-09-08 11:36:02

大阅兵之后,美国陆海空三军突然停止了无人机采购计划,并快速出台了整合方案。 就在中国九三大阅兵刚落幕,美国的军方高层突然一脚急刹车,海陆空三军几乎同时叫停了所有无人机采购项目。 不仅如此,海军部长费兰还火速签署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改革指令,三套新部门、三条新指挥链、三个月内完成初步整编。 这场“全军停摆”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无人机成了压垮美军体制的那根稻草?答案,藏在那场阅兵里,也藏在五角大楼的多年积弊中。 今年的九三大阅兵堪称中国无人作战体系的一次“集体亮相”,不再是单一平台的炫技,而是成体系、成规模、成战术地组合登场。 从空中的隐身僚机、舰载无人直升机,到海下的自主潜航器、水面侦察艇,再到地面上的战地机器人和激光反无人系统,每一样都不是新鲜事,关键是,它们能互联互通,能协同作战。 这不是在秀肌肉,而是在展示一种“未来战争的打法”。 在这个打法里,无人系统不再是“辅助选手”,而是主力部队的一环。 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水下平台和卫星链路互联,整个体系运转起来,像一台高效、自适应的战争机器。 而这个画面,给美国军方带来的震动,远比外界想象中要大。 阅兵后不到一周,美国海军部长费兰签署命令,直接冻结所有与机器人和自主系统相关的采购合同。 随后,陆军和空军也迅速跟进,暂停相关计划。 《突破防务》直接把这波操作称为“掀桌式改革”,美国防长赫格塞斯也难得直白地承认:“对手已经在大规模生产廉价无人机,而我们还在和流程打仗。” 表面上看,是采购计划叫停,实质上是体制被架空。 过去,美国军种之间在无人系统发展上各自为政,陆军搞自己的地面机器人,空军独立推进僚机项目,海军甚至内部还有多个部门各搞各的。 结果就是,项目重叠、标准不同、系统互斥,一个都不成气候。 举例说,海军的MQ-25无人加油机虽然已经完成舰上试飞,但迟迟未能投入实战,Sea Hunter无人护卫舰能远程自主航行,却没有武装系统和编队协同能力,而超大型水下潜航器Orca XLUUV仍停留在原型测试阶段,谈不上传统意义的战斗力。 这些问题的根本,不是技术不会做,而是项目归属权不清、资源分配扯皮、标准接口各搞各的。 简单说,美军不是没钱,也不是没技术,是没办法把这些钱和技术“用在一块儿”。 这次阅兵,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把中美在无人系统上的发展路径差异照得一清二楚。 美国追求的是高性能、高价值单品,像空军CCA项目,单价高达1500万到2000万美元,目标是打造“超级僚机”,但这样搞的问题是,成本高、产能低、整合难,最后往往好看不好用。 中国则更倾向于体系化发展,不强调单个平台的极致性能,而是追求整体协同、标准兼容和作战效率。 比如,空中无人机和主战机之间可以实时数据共享,水面平台与水下系统可以同步作战,地面机器人可以接入防空网。 这种模式就像是用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画,而不是单独去雕刻一个“艺术品”。 航空评论员白玉京打了个比喻,美国的无人僚机像“卡丁车”,中国的无人作战系统像“F1赛车”,一个是玩具,一个是战车,差在哪儿,不言而喻。 美国这回是真的急了,改革方案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明确要在90天内建立三大核心部门,机器人与自主系统事务副部长助理,负责政策与战略方向。 RAS项目执行办公室,整合研发、测试与使用,RAS采购组合执行官,集中管控预算、合同和资源。 这三套班子合起来的目标很直接,把原本分散在各军种、各部门的无人系统项目“攥成拳头”,形成统一的研发和采购链条,尽快补上体系化的短板。 但问题也没那么简单。 首先是内部阻力,五角大楼的官僚流程众所周知,即便国防部长力推,也很难绕过层层审批和利益博弈。 其次是产业链掣肘,目前,美国商用无人机市场对中国制造依赖巨大,大疆一家就吃下了90%的市场份额。 你说要全面去中国化,短期内根本做不到。 而且,美国无人机“贵却不灵”的老问题也没解决,单价高、制造慢、维护贵,想指望它们实现“无人化战争”,现实根本撑不起愿景。 特朗普政府近期还打算限制进口中国无人机和中重型车辆,想从源头上切断依赖。 但问题是,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更是标准制定者、产业带头人,美国想脱钩,代价不小。 对美军来说,这次改革只是第一步,真正难的是,怎么在不打乱原有军事结构的前提下,把无人系统整合进自己的作战体系,还得应对预算争夺、技术更新滞后和供应链断裂等现实挑战。 更深层的焦虑在于,美军过去一直依赖“技术代差”来维持优势,而现在,中国不仅技术追上来了,还直接跑在前头玩“体系战”,这才是让五角大楼最不安的地方。 来源:联合早报美国拟限制进口中国无人机及重型车辆

0 阅读: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