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要感谢的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因为中国军工的崛起,离不开一个特别的国家,这个国家,并非大家普遍认为的俄罗斯,而是乌克兰。 乌克兰的基础实力不容小觑,上世纪苏联时期,乌克兰就是苏联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之一。 像飞机发动机、坦克、舰船这些大国重器,有相当一部分就在乌克兰的工厂里设计、制造。 苏联解体以后,大量先进的技术、经验,还有不少成熟的生产线都留在乌克兰。 那个时候,乌克兰自身经济压力很大,转型也很艰难,非常需要通过对外合作来获得外汇。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中国军工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起来,和乌克兰的合作很快变得密切起来。 中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但始终难以突破高性能发动机的技术瓶颈。 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在这方面实力雄厚,曾为苏联提供大量飞机动力系统。 90年代起,中国通过合作或者采购方式引进了不少发动机,比如D-30、AI-25等。 正是有了这些动力核心,相关型号的教练机、运输机才得以顺利服役,中国工程师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为后来自主研发更先进发动机打下了基础。 除了发动机,舰船技术也是一个重点领域,很多人熟悉的“辽宁舰”,最初其实就是苏联时期未完工的“瓦良格”号,后来乌克兰转手出口到中国。 这艘航母带来的意义,远不止于获得一艘船那么简单,它是一部活教材。 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借助“瓦良格”号,深入了解大型水面舰艇的设计、建造、动力布局和系统安装。 从航母到其他水面舰艇、两栖船只,整个中国现代舰队的研发节奏,都因为乌克兰的这份“底子”而提速了不少。 坦克和装甲车辆,中国同样受益良多,乌克兰当年掌握了苏联重型坦克的成熟技术。 苏联时期,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坦克厂就是苏军主战坦克的重要生产基地。 中国通过引入技术、购入零部件甚至设备,对主战坦克的动力、传动体系做了较大提升。 像99系列坦克,背后用到的不少技术,都能找到乌克兰工厂的影子,当中国工程师带着难题去乌克兰学习、交流,这种一线的实操和经验传承,让中国的坦克研发能力迎来飞跃。 这种合作不仅仅体现在成品装备或者实物采购上,更多是技术层面的全方位交流。 很多蓝图、工艺流程以及核心标准,乌克兰都愿意分享给中国研发人员。 比如“辽宁舰”的详细设计方案、发动机生产和测试流程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让中国的工业体系和科研人才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实战经验。 后来无论是国产航母下水、还是高性能驱逐舰、运输机走向成熟,这一阶段的积累都起了很大作用。 在90年代那个特殊时期,俄罗斯对于核心军工技术出口始终保持谨慎态度,不愿大规模转让关键技术。 乌克兰需求和中国战略目标恰好契合,成了中国少有的“绿色通道”。 不仅仅是设备出口,很多中国工程师能够进入乌克兰的核心厂房、实验室,和乌克兰技术人员一起搞研发、解决难题。 这种面对面的深度交流,让中国军工在软实力——像流程管理、项目协调、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提升迅速。 总结中国军工过去几十年的加速成长,乌克兰的作用不仅仅是技术援助,更是体系上的深度参与。 乌克兰愿意开放合作、中国急需现代化升级,这段历史上罕见的互补与交流,让中国军工实现了“弯道超车”。 别看现在中国可以独立开发各种先进装备,其实早期的很多基石,正是当年乌克兰那个“窗口期”打下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中华网军事 中国用20年,掏空吃透了乌克兰军工技术
一个奇怪的现象。欧美都不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中国却要不断加大力度研发?
【251评论】【231点赞】
菱形方块
感谢毛线,图160中国敲定了的,美国咳嗽一声,乌克兰拆废铁也不卖。
用户18xxx13
跑过
菱形方块
D30是俄罗斯的,不是马达西奇,马达西奇燃气轮机是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