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正在加快经贸脱钩,最终摊牌或许已不可避免! 9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我国外贸整体保持增长,但中美贸易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七分之一,贸易总值降至2.73万亿元。 同一时期,我国对东盟、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都在增长,这种明显的分化说明,中美之间的贸易降温不是暂时波动,而是双方经济联系正在发生更深层次的变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出现在中美关税水平大幅下调之后,这意味着即使没有高额关税的阻碍,两国贸易往来还是在减少,背后的结构性调整已经难以逆转。 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遏制政策正在直接影响贸易走向。近年来美国不断收紧对华技术限制,从半导体到人工智能,试图在关键领域与中国“脱钩断链”。 这种政策不仅影响了高科技产品的贸易,还导致中美科技合作明显降温。数据显示,美国实行科技遏制政策后,本国的科技论文产出量连年下滑,而中国在半导体设备等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却在加快。 一些美国企业反映,因为无法获得中国的稀土加工设备,他们的新能源项目进度被迫推迟。这种技术壁垒的抬高,让原本互补的中美产业链出现了明显断裂,很多合作项目要么暂停要么转移到第三国。 企业的应对措施更能说明问题。为了避开贸易壁垒,不少中国企业开始在东南亚布局生产线。海尔在越南、泰国的工厂现在承接了大量原本直接出口美国的订单,立讯精密在越南的产能占比已经超过三成。 但这种转移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有企业负责人透露,通过东南亚转口后,交货时间延长了三成,产品合格率下降了不少,综合成本反而比直接出口更高。 美国企业同样不好过,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厂商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来源,结果发现要么价格更高,要么质量不稳定。这种产业链的被迫重构,本质上就是中美贸易脱钩的具体表现。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制造”战略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趋势。第二任期以来,特朗普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企业回流美国,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提供产业补贴等。 台积电宣布投资1000亿美元在美国建半导体基地,苹果也承诺未来四年投资5000亿美元。但这些举措的实际效果有限,美国制造业就业增长并不明显。 更关键的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还要求政府采购优先使用本土产品。这种政策看似保护了美国产业,实际上却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付出了更高成本。 数据显示,美国国内一些依赖进口的日用品价格上涨明显,而本土生产的产品因为规模不足,价格也居高不下。 中美贸易脱钩还体现在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上。美国试图打造“技术联盟”,联合盟友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排挤中国企业,而中国则在积极开拓新的合作空间。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持续升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带来的关税优惠让更多企业受益。中欧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也在加深。 这种变化意味着,中美贸易脱钩不仅影响两国,还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一些国家趁机承接了转移的产能,成为中美脱钩的“受益者”,但这种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普通民众已经感受到了贸易脱钩的影响。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原本热销的美国品牌商品要么涨价,要么缺货。 而中国生产的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选择也变少了,价格比几年前高出不少。这种变化虽然没有引发大的动荡,但却在悄悄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成本。 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尤其是那些长期依赖中美市场的跨国公司,不得不花费巨资调整供应链,有的甚至因为适应不了这种变化而被迫退出市场。 从政策走向来看,中美贸易脱钩的趋势还在加强。特朗普政府虽然暂时降低了部分商品关税,但在高科技领域的限制却越来越严。 中国则在不断加强产业链自主可控,在新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加大投入。这种各走各路的发展策略,让两国贸易往来的基础不断削弱。 虽然双方在一些非核心领域的合作还在继续,但整体来看,经贸关系的降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贸易数据的变化背后,是两国发展路径的选择和战略竞争的加剧。中美贸易脱钩带来的影响正在从企业延伸到普通民众,从经济领域扩散到其他领域。 这种变化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又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挑战。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2025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
中美正在加快经贸脱钩,最终摊牌或许已不可避免! 9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
波览历史
2025-09-09 01:41: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