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在北京那个年代,一个老演员为儿子前途低头求人,这事听着就让人好奇:他怎么就走投无路了?这求助会换来啥结果,又会牵扯出怎么样的故事?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文艺界渐渐恢复一些生机,陈强作为老一辈演员,早年在延安鲁艺干过文艺工作,塑造了不少经典形象,尤其在《白毛女》里演黄世仁,演得入木三分。田华就是这部片子里喜儿的扮演者,两人合作多年,关系铁得很,那时候田华已经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挑大梁。陈强的儿子陈佩斯1954年2月1日出生,那年刚19岁,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回来四年劳改经历,让他一时没着落。回城后,年轻人闲在家里,没工作没方向。那年代知青回城得靠安置,文艺单位招人看条件,陈佩斯想进影视圈,但家庭背景有点麻烦。陈强瞅着儿子这样子,心急火燎,琢磨着用老关系帮一把。 陈佩斯小时候就爱模仿父亲的戏,邻居们管他叫小黄世仁,因为长得太像。读书不咋地,经常挨揍,可天生有表演劲儿。1969年他15岁去内蒙古,干农活扛锄头,饿肚子是家常便饭。陈强知道儿子受自己连累,本不想让他走这条路,可陈佩斯铁了心要演戏。先报北京军区文工团和总政话剧团,都没过。陈强劝他换条道,可儿子不听。1973年初,八一厂招学员,陈佩斯从内蒙古赶回北京报名。 陈强下定决心,拎着两瓶泸州老窖去找田华。见面直说正事,求她收下儿子进厂。田华知道陈佩斯小时候在后台闹腾的样子,有灵气,就答应帮忙。陈强说:“田华啊,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田华没要酒,让陈强带回去,说孩子留下,得凭本事考。陈佩斯去考,田华是主考官,看他有潜力,就收了。厂里答复:缺演匪兵流氓的,让他来试试。陈佩斯就这样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进厂后,陈佩斯从底层干起,先演匪兵乙、路人甲那种小角色。厂里需要演反派的,他正好合适。陈强叮嘱他认真对待,别掉以轻心。陈佩斯边学边干,慢慢摸出门道。1979年,北影厂拍《瞧这一家子》,这是文革后第一部喜剧片,陈强是北影老演员,建议儿子试镜。爷俩头回合作,陈强演老胡,陈佩斯演儿子胡嘉奇。片子讲家庭矛盾,观众爱看那些逗乐段落,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从这起,陈佩斯演的喜剧人物多叫二子,开创了二子系列。 八十年代,陈佩斯和父亲合作多部片子,像《夕照街》《父与子》《二子开店》《爷俩开歌厅》《父子老爷车》。这些片子用父子冲突讲故事,接地气,反映城市底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陈强从反派转喜剧,带儿子闯出一条路。陈佩斯说,父亲教他全力以赴,对得起观众。系列片填补了当时喜剧空白,还试水民营制片,成为中国最早独立制片人。 1984年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演《吃面条》,一炮打响。观众笑翻天,值班室电话不断问光头演员是谁。从这起,他俩搭档多部小品,《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风格独特,不俗不乱。陈佩斯注重差势,就是信息不对称制造笑点,技术层层进步。小品不靠方言歧视梗,纯靠肢体和逻辑逗人。 陈佩斯在八一厂干到1986年,转中央广播说唱团。九十年代,父亲陈强中风卧床,他推掉工作守着。陈强2012年6月26日去世,陈佩斯停工半年尽孝。陈强得过金鸡百花终身成就奖,陈佩斯也获中华文化人物奖。爷俩传承了文艺精神,推动喜剧发展。 这段往事体现老一辈演员互助情谊,在那个年代,靠真本事和坚持闯出来。陈佩斯从求助起步,到成为喜剧大家,靠的就是脚踏实地。文艺工作要服务人民,反映时代,这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初心,就能干出一番事业。
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
蕊蕊聊过去
2025-09-09 14:37:12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