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议员直接问国务卿卢比奥:“要是现在和中国开打,美国能赢吗?”卢比奥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美国还是最强的,但和中国打仗太可怕。 美国军队一直号称世界第一,不论是航母、战机,还是武器系统列装数量,都压过中国一头。 按这样的账面实力,美国自然有其信心,但光看这些数字,并不代表美方就能在东亚近海战场稳操胜券。 离中国本土越近,解放军的地理、后勤优势就越明显,近年来中国军力增长很快,东风系列导弹、先进战机、海上反舰系统和无人技术大量部署,快速动员和维护装备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有能力动员庞大资源,在区域冲突中拼消耗,这让美国不敢掉以轻心,即使美国打击能力还在高位,但一旦深陷持久战,也绝不是轻松能赢的局面。 不少军事专家认为,如今美中要是彻底走进大战,战场规模、冲突烈度都可能远超以往。 绝不仅仅是武器对轰,背后还有网络电战、经济金融、情报、民间动员等全方位博弈。 任何一方真想“赢到底”,要付出的代价极大,上一场类似的全面动员大国对抗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历史,现在谁都难有绝对的胜算。 即使某个阶段一方取得优势,大概率也是“惨胜”,损失无法承受。 就连常被视作“赢家通吃”的美国,也对付出的可能代价保持极高的警惕。 美方不少前高官、智库分析,都反复警示,全面冲突下人员伤亡可能百万计,全球产业、金融体系也会遭遇雪崩式冲击。 最后就算军事上实现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代价也大到难以承受。 美中两国都拥有成熟的核武库,谁都无法承受一次核打击带来的反击,哪怕战争首先只是局部冲突,一旦出现误判、意外升级,带来的风险不是任何一方能承受的。 美方决策层心里很清楚,冷战时代的安全平衡已经变得脆弱,局势一旦失控就再无回头路。 美中在这个问题上的谨慎,其实早已超越了“能不能赢”的单纯考量。 美国长期拥有全球最强联盟体系,在亚洲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坚定伙伴。 但实际操作中,这些国家的支持力度会受到本国利益、社会和政治现实制约。 过去那种铁板一块的情况越来越少见,只要冲突升级,盟友内部也可能出现分歧。 东南亚、印度甚至一些欧洲国家,在关键时刻更多会考虑自身利益,很难保证全力配合。 对于美国来说,能否调动全球资源持续投入,能否顶住长时间消耗,这些都是难以预料的不确定风险。 真正能决定一场大战最后结果的,其实离不开两国的经济承受力,美国经济规模大,科技领先,金融系统发达;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强的制造能力、庞大的工业储备和动员潜力。 假如进入大规模冲突,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对决,还会是原材料、能源供应、科技产业链乃至粮食等基础能力的硬碰硬对抗。 谁都不能保证能在经济断链、高压制裁、全球市场动荡中轻易取胜,最现实的一点就是,就算一方取得所谓的“胜利”,全球供应和贸易网络也很难恢复,相关的损失可能会持续几十年不消。 但跟中国动真格,结局恐怕没有人敢拍胸脯说“稳赢”,更大的可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个结论,不是美国胆怯,更不是双方谁气势不足,而是现代战争发展的必然——技术、经济、全球化把双方牢牢绑在一起,冲突带来的风险极大,胜利的代价往往高得难以承受。 所以就算美国政界有人在公开场合喊“必须赢”,真正的决策层依旧极为谨慎,不愿轻言战争,比起争论谁能赢,世界更需要的,可能是让这场战争根本不发生。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严教授,哭错坟了吧。想哭就外网哭去,发中文给谁看,美国人吗?
【106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