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刘厥兰奉命去炸鬼子碉堡,没想到一时着急把炸药包放错了地方,轰隆一声巨响后,碉堡虽然完好无损,但是大家却乐得合不拢嘴!
1941年2月11日的山东泰安,一场小小的庆功会正在八路军山东纵队2团临时驻地举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庆祝前一天晚上攻打徐家楼日军据点的胜利。 "老刘,你可真行啊,把炸药放错了地方,反倒立了大功!"一位年轻战士打趣道。 坐在角落里的刘厥兰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就在昨晚,他本该炸碉堡,却因为情急之下将炸药包放在了围墙下。爆炸后碉堡完好无损,却因冲击波震晕了碉堡内的日军,让部队轻松消灭了敌人。 副团长王凤麟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走过来,在刘厥兰身边坐下。 "我当时可真是气坏了,"王凤麟笑着说,"好你个刘厥兰,让你炸碉堡,你却炸围墙,看回去后怎么收拾你!" 战士们都笑了起来,但王凤麟的眼神里透着认真。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爆破专家,他深知爆破技术在这场抗战中的关键作用。 王凤麟出生于1911年黑龙江宁安县,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了抗联。1935年,他远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专门学习爆破技术。两年后回到延安,1938年被派往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山东纵队第4支队3营营长。 "其实,爆破不是随便放个炸药就行的。"王凤麟对围坐的战士们说道,"当年我在苏联学习时,教官告诉我们,爆破是门科学,需要精确计算和丰富经验。" 刘厥兰点点头。作为矿工之子,他8岁时就跟着父亲下矿,学习了不少爆破知识。但直到1937年冬天参军后遇到王凤麟,他才知道战场爆破与矿山爆破的天壤之别。 "在井下爆破,可以选好位置打眼放炸药。但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哪有那么多时间?"刘厥兰回忆着在爆破培训班学到的知识,"还有导火索的长度,短了爆破手来不及撤离,长了又容易被敌人发现掐灭。" 王凤麟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学生。1938年之前,八路军对付日军碉堡几乎束手无策。直到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熊大缜来到冀中军区,帮助部队掌握了制造烈性炸药的技术,局面才开始改变。 "熊大缜同志只有26岁就牺牲了,"王凤麟神情沉重,"但他留下的技术帮我们炸毁了多少敌人的碉堡啊!" 刘厥兰想起了去年12月9日,他第一次成功炸毁日军碉堡的经历。当时他在王凤麟指导下,趁着"土坦克"吸引敌人注意时,悄悄把炸药塞进了碉堡的射击孔,成功将其炸出了一个大洞。 "老刘,你这次虽然是误打误撞,但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王凤麟站起身来,"有时候,直接炸碉堡不如利用爆炸的冲击波,既省炸药又减少伤亡。" 1941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山东泰安的夜空本该挂满红灯笼,洋溢着节日气氛,但在日军铁蹄下,一切都变了味道。 "小鬼子为了粉饰太平,强迫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亮灯。"王凤麟眯着眼睛,透过望远镜观察远处徐家楼日军据点的动静,"趁他们看灯分散注意力的时候,正是我们出击的好机会。" 这座徐家楼据点的碉堡,是日军精心构筑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实,外部光滑,没有任何可以攀附的地方。多日来,它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八路军的心上。 "副团长,我看过了,这碉堡和之前炸的那些不一样。"刘厥兰蹲在王凤麟身边,低声说道,"连个射击孔都没法接近。" 王凤麟沉思片刻,决定采用内爆法——让爆破手在碉堡上凿洞放炸药。但这个方法风险极大,爆破手要在敌人眼皮底下作业,稍有不慎就会暴露。 前两名尝试接近的战士刚到围墙边就牺牲了。日军似乎对八路军的爆破战术有所防备,戒备森严。 "看来只能你上了。"王凤麟转向刘厥兰,"在碉堡和围墙交接处找个凹陷点,放好炸药就撤。记住,别带多余的工具,轻装快速。" 刘厥兰点点头,背起炸药包,借着夜色掩护迅速前进。他跃过围墙,贴着墙根移动,心跳如鼓。 到了碉堡附近,刘厥兰左找右找,却怎么也找不到王凤麟所说的凹陷点。碉堡和围墙的结合处光滑如镜,根本没地方放炸药。更糟的是,围墙顶部被抹成了尖形,炸药包放上去根本不稳当。 "谁?"突然,碉堡上方传来日军警觉的喊声,接着是一阵急促的枪声。 刘厥兰知道不能再迟疑了。他看了看表,远处看灯的日军听到枪声,正往据点方向赶来。时间紧迫,他当机立断,将炸药包放在了围墙下方,点燃导火索后迅速撤离。 远处的王凤麟看到刘厥兰的身影时,悬着的心才放下。随即,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硝烟弥漫了整个据点。 待烟尘散去,王凤麟举起望远镜一看,不由得跺脚大怒:"好你个刘厥兰,让你炸碉堡,你却炸围墙,看回去后怎么收拾你?" 但奇怪的是,碉堡方向的枪声突然停止了。王凤麟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立即带领几名战士悄悄接近。进入碉堡后,他们惊讶地发现,里面的日军全都东倒西歪躺在地上,有的人手还在微微抽动,但已失去抵抗能力。 他们迅速控制了整个碉堡,用缴获的机枪扫射赶来增援的日军,取得了战斗的完全胜利。
用户10xxx85
歪打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