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这两天动静不小,74名员工因严重舞弊被辞,46人连总裁级都移交司法了,涉及3

理大国迷雾 2025-09-20 11:37:33

安踏这两天动静不小,74名员工因严重舞弊被辞,46人连总裁级都移交司法了,涉及3千万元! 其中包括1名总裁级、14名总监级和4名经理级高管,查处45家舞弊供应商,涉案金额约3000万元,这场自我刮骨疗毒式的行动彰显了企业对腐败零容忍的决心。 此次反腐行动中,安踏建立了“职业追溯机制”,打破“离职即安全”的潜规则,即使员工已经离职,仍将追究其在职期间的职务犯罪行为。 集团执行董事兼联席CEO赖世贤明确表示:“在安踏集团,能力与操守缺一不可,廉洁是绝不能逾越的底线”。 这种不论层级高低一查到底的态度,彻底改变了以往高层可能享有豁免权的潜在规则。 安踏此次反腐措施,主要是集团成立了“诚信道德委员会”,修订了《反贪腐制度》、《奖惩管理制度》等6项核心制度,构建覆盖58个风险模块和208个风险责任的“三道防线”体系。 除了他们内部,连供应链都被一一列了出来。 2025年2月,安踏公布了首批“永不合作主体”清单,10家违规供应商被列入名单,这些供应商还会被放到“黑名单”共享平台。 也就是说,一旦被拉黑,一旦成为安踏的失信供应商,很可能在整个行业联盟内失去合作机会。 早期类似事件多在内部消化,如今像安踏这样公开披露细节并移送司法,反映了企业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这种变化既源于法律环境的完善,也是市场成熟度的体现。 比较2016年多家互联网企业的反腐案例,当时处罚多以内部处理为主,少见如今这样大规模移送司法的力度。 安踏行动的特殊性在于其无差别处理方式。 被移送司法机关的46人中,内部人员21人,外部人员25人,包括总裁级1人、总监级14人和经理级4人。 这种不论职务高低一律严查的做法,打破了企业反腐往往“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的惯例。 值得关注的是,安踏在强力反腐的同时保持了业绩增长。 2025年上半年集团营收385.44亿元,同比增长14.3%;净利润70.31亿元,增长14.5%。 这证明反腐行动并未影响经营,反而可能通过净化运营环境提升了企业效能。 市场反应积极,9月16日午盘安踏体育股价报96.5港元,涨幅2.77%,表明投资者对企业治理改善的认可。 安踏反腐行动还揭示了企业监督机制的技术进步。 集团升级了多渠道举报平台,确保24小时响应,通过匿名网络、专属热线和保密邮箱等多种方式接收线索。 这种立体化监督体系大大提高了发现和查处腐败行为的能力,使内部监督更加高效灵敏。 从1991年福建晋江的初创企业,到如今覆盖16个区500多所学校的日供餐50万份的规模,企业治理难度不断增加。 反腐行动的深入正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必要举措,也体现了中国企业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治理转型的艰难探索。 相比国际企业的反腐实践,安踏案例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中国式解决方案。 将西方制度约束与东方道德文化相结合,既建立严密制度体系,又通过廉洁文化培训、参观反腐教育基地等方式强化内在约束。这种双重治理模式为企业反腐提供了新思路。 安踏反腐风暴的启示在于,企业廉洁建设不仅是道德诉求,更是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廉洁治理成为国际合作的通行证。 安踏参与行业联合反腐,构建跨行业黑名单共享平台,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战略选择。对于正加速国际化的中国企业而言,这类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未来企业反腐将更加依赖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的结合。安踏案例表明,只有将监督机制融入业务流程,才能实现有效防控。 其构建的覆盖58个风险模块的防线体系,代表了企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这种系统化治理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企业反腐的标准配置。 安踏此次大规模反腐的深层意义,在于展示了中国企业治理模式的演进。 从依靠个人魅力的治理,到制度约束,再到文化引领,这种转变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在走向成熟。对企业界而言,这不仅是案例参考,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启示。

0 阅读:1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