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防了。有顾客在必胜客点了一杯19元的橙汁。结果,店员毫无避讳的竟然当着他的面打

名城探寻 2025-09-20 12:47:01

破防了。有顾客在必胜客点了一杯19元的橙汁。结果,店员毫无避讳的竟然当着他的面打开了一瓶果粒橙给顾客倒了半杯,然后又加了点冰,一杯鲜榨橙汁就制作好了。 顾客当时刚找好座位坐下,手里还捏着热乎的点单小票,眼睁睁看着店员从柜台下抽出瓶装果粒橙——就是超市货架上常见的那种塑料瓶,拧开盖子就往透明玻璃杯里倒。 他一开始还以为是店员拿错了原料,特意起身走到柜台前问了句“这是我点的鲜榨橙汁吗”,结果店员头都没抬,手里的倒灌动作没停,只淡淡回了句“咱们这橙汁就是这个配方”,那语气里的理所当然,让顾客瞬间没了继续追问的念头,心里只剩一股说不出的别扭。 毕竟点单时菜单上只写了“鲜调橙汁”,没提半个“果粒橙”的字眼,谁能想到19块钱买的,竟是瓶装饮料倒出来的半杯。 再仔细看那杯“成品”,冰块占了快三分之一杯,轻轻晃一下,杯底的果粒还会跟着打转,和自己在家从冰箱拿瓶果粒橙倒出来的样子没区别。 有人特意算了笔账:一瓶450ml的果粒橙市场价顶多3块钱,倒出280ml刚好能做一杯必胜客的“鲜调橙汁”,也就是说,必胜客卖一杯的钱,差不多能买6瓶原料。 这利润空间搁谁看了都得咋舌,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这种“模糊宣传”——不明确标注用的是预包装饮料,靠着“必胜客”的品牌名气,让消费者默认这是“品质饮品”,等发现真相时,钱已经付了,饮品也拿到手了,总不能为了一杯橙汁再去争执。 其实连锁餐饮用预包装原料做饮品不算新鲜事,毕竟要保证全国门店口味统一,预包装原料确实更方便。 但关键在于“透明”——有的品牌会直接在菜单上标注“使用XX品牌果汁调配”,价格也定在8到12块的合理范围,消费者愿意买,是图个不用自己动手的方便。可必胜客偏不,既想卖19块的高价,又不想说清原料来源,把消费者的信任当糊涂账算。 有常去必胜客的顾客说,之前点过他们家的柠檬茶,喝着总觉得味道熟悉,后来才知道是用浓缩液冲的,现在连橙汁也这样,以后再点饮品,都得先跟店员确认清楚原料,不然总觉得自己亏了。 这事被顾客发到网上后,评论区很快就炸了。有人说“之前带孩子去,孩子吵着要喝橙汁,花19块买了杯果粒橙,早知道还不如从超市买瓶带进去”,还有人吐槽“品牌溢价也不是这么玩的,至少得货真价实吧”。 更有人翻出必胜客之前的饮品投诉记录,比如冰饮里冰块占比过高、实际分量比标注的少等问题,发现这种“偷工减料”根本不是第一次出现。这些声音堆在一起,指向的其实不是“价格贵”,而是“不值”——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为用餐环境买单,但不接受被蒙在鼓里,花冤枉钱。 面对网友的质疑,必胜客的回应始终没说到点子上。客服接电话时只会重复“饮品制作符合公司标准”,却没解释为什么不在菜单上标注原料是果粒橙,也没提19元定价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回避核心问题的态度,让更多人感到不满。 大家要的不是一句冷冰冰的“合规”,而是一个坦诚的说法:这杯橙汁到底用了什么做的?为什么卖19块?把这些说清楚,消费者自然会判断值不值得买。可现在这样遮遮掩掩,反而显得品牌心里有鬼,生怕挑明了真相,就没人愿意花19块买一杯果粒橙了。 说到底,餐饮行业拼到最后,拼的不只是口味和环境,还有诚信。一杯橙汁卖19块没问题,用预包装原料也没问题,但把“果粒橙”包装成模糊的“鲜调橙汁”,不告诉消费者真相,就是在消耗品牌多年积累的信任。 信任这东西,攒起来难,耗起来却快,一杯19块的橙汁或许赚不了多少,但失去的顾客好感,可不是靠一次降价促销就能补回来的。 连锁品牌更该明白,消费者的眼睛是亮的,糊弄一次可能没人计较,次数多了,再大的牌子也会被抛弃。诚实对待每一位顾客,把原料、定价明明白白摆出来,才是长久经营的根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5

评论列表

天地老司机

天地老司机

1
2025-09-20 14:24

大惊小怪,肯基和奶茶店之类,橙汁和可乐都是这样的!

好咯墨迹

好咯墨迹

1
2025-09-20 13:41

别人文字游戏已经说明了,鲜调橙汁,新鲜调制的橙汁[doge]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