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捷安康股价的惊魂24小时,ETF指数基金成“背锅侠”?据独角金融,从暴涨557.69%,到单日暴跌53.73%,创新药概念股药捷安康(2617.HK)用短短8个交易日,在港股市场上演了一场“过山车行情”。从9月8日至9月15日的6个交易日,凭借同步纳入港股通标的范围内、跻身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的双重利好,药捷安康股价一路飙升,市值一举跻身千亿俱乐部,成为创新药板块中耀眼的“明星”。 令人唏嘘的是,9月16日剧情反转,该股价格经历了盘中一度涨逾60%,最终下跌53.73%,收报192港元/股,当日总市值以762亿港元惨淡收场。面对如此剧烈的股价波动,市场纷纷追问究竟为何,而药捷安康9月16日午间紧急发布公告,却给出了“概不知悉股价异动原因,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无重大变动”的回应。尽管药捷安康已针对股价波动作出回应,但市场疑惑仍未消除:股价异常波动是资金的短期博弈,还是背后另有隐情?此次多只ETF“踩雷”药捷安康,也让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样本调整与编制备受争议。未盈利且仅上市3个月的企业,是什么原因被纳入到指数基金成分股中?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从行业惯例来看,将一家上市仅3个月、尚未盈利的公司纳入指数,并不符合普遍的审慎标准。他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多数指数编制机构在筛选成分股时,会设置最低上市时间门槛,通常在6个月到1年之间,以确保公司有足够的交易数据和市场表现可供评估。这能有效过滤掉上市初期流动性差、股价波动剧烈的新股,降低指数的整体风险。 此外,指数编制还会考量公司的基本面数据,如市值、营收、净利润等,而这些数据通常需要公司在上市后披露至少一到两份季度或半年度报告才能进行有效评估。 另外一方面,药捷安康上市仅3个月,公司基本面信息尚不充分。国证指数将其迅速纳入,这一举动确实与行业内对成分股筛选的审慎性普遍标准存在差异。虽然指数公司有自己的编制规则,但此举无疑暴露了规则在应对极端情况时的滞后性,也引发了市场对国证指数专业性和审慎性的质疑。
为什么全球都在囤积黄金?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黄金啊,绝对是未来中产阶级
【5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