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给自己的两个孙女取了很有意思的小名:一个叫大米,一个叫小米。两个孙女上幼儿园时,老师问她们:“你们爷爷是干什么的?”孙女们说:“我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老师愣住了,其他小朋友也忍不住笑,觉得她们说错了,可这两个小女孩说得笃定,眼神中满是自豪。 她们就是袁隆平的孙女,她们哪里知道,自己爷爷并不是“看天气”的普通人,而是那个让亿万人饭碗里充满粮食的科学家。 孙女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她们对爷爷的印象很单一,每天早晨,爷爷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第二件事就是打开天气预报。 晴天他会说适合插秧,雨天他会担心洪水影响秧苗,孙女们见得多了,就觉得爷爷的工作就是预测天气。 她们年纪小,还无法理解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只记得爷爷总是戴着草帽,身上带着泥土的气味,口中念叨着“今天要下雨”“明天要注意风”,于是,在她们心里,爷爷就是“看天气预报的人”。 袁隆平关注天气,并非出于个人兴趣,而是因为农业的特殊性,水稻生长极其依赖气候条件。干旱会让秧苗枯萎,暴雨会导致倒伏,温度过低则会减产。 对农民来说,天气就是粮食的命脉,袁隆平明白这一点,所以每天都在留心天象,他会反复对比气象台的播报和实际情况,推算水稻的生长趋势。 他不是随口一问,而是把天气变化作为科研的重要依据,孙女们看到爷爷如此专注,自然以为这是他的全部工作。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袁隆平就把全部心力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中,当时全国粮食紧缺,他亲眼见过饥饿带来的痛苦。他想找到一种办法,让人们吃饱。 1960年夏天,他在稻田里发现一株特殊的稻子,表现出雄性不育的特征,这让他看到了突破的可能,自此以后,他带领团队一次次试验。 烈日下,他弯腰观察,汗水湿透衣衫;暴雨中,他涉水检查,记录秧苗变化,几十年如一日,他从未停歇,1973年,杂交水稻实验成功,产量比传统水稻提高显著。 1974年在大面积推广后,粮仓满溢的场景让人们第一次看到希望,农民的笑声传遍田野,那是对他多年坚持的最好回报。 人们逐渐知道了袁隆平的名字,他不只是一个科学家,更是无数家庭餐桌上的保障,有人说:“有了他,才有碗里的米饭。” 农民把他视为亲人,学生把他当作榜样,世界也因为他的贡献而改变,可在孙女的童年里,这些荣耀与他们无关。 她们只看到一个忙碌的老人,早出晚归,时常满身泥土,却从未抱怨,她们的误解并不是无知,而是一种童真。 随着年龄渐长,两个孩子在学校里听到老师讲杂交水稻的故事,才渐渐明白爷爷的真正身份,书本里写着,杂交水稻养活了世界上数亿人。电视上报道说,他是“杂交水稻之父”。 她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爷爷不是普通的“天气员”,而是用一生和饥饿抗争的人,那一刻,她们眼中的爷爷变得不一样了。 袁隆平从未因荣誉而停步。他常说自己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希望有一天稻子能长得高大,人在稻穗下可以休息;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不再挨饿。 即使年纪大了,他仍坚持到田里去,腿脚不便时,他也要让人搀扶着走进稻田,只为亲眼看看稻谷生长的样子。 2021年,袁隆平离开了人世,长沙街头下着小雨,无数人自发前来送行,有人举着稻穗,有人带着照片,队伍延绵数公里。空气中弥漫着哀伤,但更多的是感激。 人们知道,正是这个老人让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无数人免于饥饿,孙女们的童言,曾引发一阵笑声。 可当人们回头再看,这却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在孩子眼里,爷爷是看天气的;在世界眼里,他是养活亿万人的英雄。 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平凡与伟大之间的联系,伟大的事业往往来自最普通的坚持,袁隆平每天看天气、下田、记数据,这些在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汇聚在一起,却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后来,当两个孙女回忆起幼时的回答时,她们再也不会感到困惑,而是带着骄傲,因为她们终于明白,爷爷看天气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亿万人。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
【293评论】【3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