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100万美元出售美国居留权美东时间2025年9月19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推出的“特朗普金卡”计划,将美国居留权明码标价为100万美元的个人入门费、200万美元的企业赞助价和500万美元的“税务特权套餐”,这一举措被舆论称为“用国籍变现的激进实验”。根据官方披露的三档定价体系,个人支付100万美元可加速获得永久居留权,企业为员工申请需按每人200万美元付费且允许名额转让,而500万美元的白金卡持有者更可享受每年270天在美停留期内的海外收入免税特权。这一政策将移民资格与财富直接挂钩,标志着美国移民体系从“基于需求”向“基于支付能力”的重大转向。
从政策动机看,该计划试图通过非传统渠道破解财政困局。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称“将带来远超1000亿美元收入”,这笔资金计划用于减税、国债偿还和经济刺激项目,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更将其描绘为“无需增税的财政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是在特朗普政府同步收紧普通移民政策的背景下推出的——同期宣布的H-1B签证10万美元申请费、对技术移民职业清单的大幅缩减,形成了“限制低端、吸纳高端”的移民政策双轨制。这种差异化策略暴露出政府试图通过牺牲移民公平性换取短期财政收益的深层逻辑,正如美联社评论指出,这是特朗普绕开国会推行激进改革的又一标志性动作。
然而,这项被白宫称为“移民体系现代化”的创举,从诞生之初就深陷合法性与可行性的双重质疑。移民法专家普遍指出,根据《移民与国籍法》,创设新签证类别必须经过国会立法程序,总统仅凭行政令推动涉嫌越权。历史上,小布什政府2006年提出的“客工计划”、奥巴马时期的“梦想者”暂缓遣返令均因绕过国会遭遇司法阻击,而特朗普金卡计划涉及居留权与税收豁免等核心主权事项,面临的法律挑战将更为严峻。司法部前移民事务顾问戴维·莱昂纳德直言:“用500万美元购买税务豁免权,本质上是在出售国籍特权,这已超出行政分支的权限边界。”
市场层面的反应则凸显出政策设计的矛盾性。尽管官网开通了申请通道,要求用户提交姓名、居住地区等基本信息,但关键的缴费渠道、审查标准、权益保障条款均未明确,这种“先登记后定价”的模式引发广泛质疑。有媒体实测发现,点击“立即申请”后仅跳转至简单表单页面,既无支付接口也无法定文件下载选项,与正规移民申请流程形成鲜明对比。更值得玩味的是定价策略的调整——从2月提议的500万美元“一刀切”到如今100万美元起售,价格腰斩背后折射出对目标群体支付意愿的误判。纽约移民律师协会主席艾米丽·陈分析:“真正的高净值人群更看重法律稳定性,而非临时特权;而能负担百万美元的群体,往往已有其他合法移民途径。”
该计划更深层的争议在于对美国移民价值观的冲击。自《1965年移民法》确立“家庭团聚”与“职业技能”优先原则以来,美国虽不断调整移民政策,但从未将财富作为核心筛选标准。特朗普金卡创造的“付费插队”机制,实质上形成了“金钱换居留权”的特权通道,这与美国长期标榜的“机会平等”理念形成尖锐对立。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白金卡的海外收入免税条款,可能成为跨国资本避税的新工具——在OECD全球最低税协议框架下,美国一边要求其他国家打击税基侵蚀,一边为超级富豪量身定制税务洼地,这种政策双重标准正引发国际社会的连锁反应。欧盟委员会已表示将重新评估与美国的税收信息交换协议,OECD秘书长马赛厄斯·科曼直言:“当一个国家开始出售税务豁免权,全球税收合作体系将面临严峻考验。”
从现实可行性看,该计划的资金预期也存在巨大水分。按照商务部长卢特尼克“1000亿美元收入”的乐观估计,需至少吸纳10万个人申请者或5万企业名额,但参考美国EB-5投资移民计划年均不足1万份的申请量,这一目标显然不切实际。更关键的是,行政令创设的新签证类别若被法院叫停,已缴纳费用的处理机制、已发放签证的法律效力等问题将接踵而至,可能引发大规模国际纠纷。目前,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已宣布准备提起诉讼,认为该计划“违反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一场旷日持久的司法拉锯战已在所难免。
特朗普金卡计划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美国政治极化、财政困境与价值观争议的复杂交织。在短期财政收益与长期制度建设的权衡中,在行政权力扩张与宪政制衡的博弈中,这一激进实验或许终将沦为政策泡沫,但它留下的警示却值得深思:当居留权成为可量化交易的商品,当国籍特权可以明码标价,所谓“美国梦”的精神内核,正在被赤裸裸的资本逻辑悄然改写。无论法律层面的最终结局如何,这种将国家主权象征物货币化的尝试,已在美国移民史上留下了极具争议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