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1 22:43:41

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以及其它肉类)是一种昂贵且难以经常获得的奢侈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对于朝鲜普通家庭来说,猪肉从来不是随便就能吃到的东西,国家实行计划经济,食品供应高度集中,肉类尤其被严格管理,要想买到猪肉,首先必须有“肉票”,这种票据并非人人都有,领取数量和家庭贡献挂钩,就算手里攥着肉票,也得等到分发日,赶在肉铺前排上长队,才有可能分到一小块,朝鲜的很多节日,比如太阳节、建军节,成了老百姓心中最重要的“吃肉日”,只有在这些特殊时刻,政府才会额外配发一些猪肉,满足大家对美味的渴望。   当然,也有人会去农贸市场碰碰运气,偶尔能见到有猪肉在卖,但价格远远高于配给标准,这里的猪肉基本由“手头宽裕”的人买走,而普通农民和工薪家庭,往往只能望而却步,市场上的肉类供应有限,市面上能见到的多是一些腌制食品,鲜肉则成了稀罕货,日常生活中,更多人选择鱼、咸鱼,甚至狗肉来补充蛋白质,特别是到了夏天,狗肉汤成了不少家庭的“主菜”,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它有滋补作用。   城市和农村,在肉食获取上差别不小,平壤这样的城市居民主要依靠国家配给,每月能按人头分到一点猪肉或者其他肉类,对农村来说,情况则更加复杂,农民自家往往会养几只鸡,养一头猪,从集体农场分到小猪崽,养一年,好不容易长大了,年底宰杀时还得把一半上交集体,只能留下一半自己慢慢享用,这一年一度的“杀猪饭”,成了不少家庭最重要的肉食来源,平时,家禽家畜是农村人获取动物蛋白的主要途径,即便如此,很多农村家庭一年到头也只能吃几次肉,远远称不上“丰盛”。   肉类难得上桌,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养殖业发展缓慢是最关键的限制,朝鲜的养猪技术长期以来没有实现现代化,养猪依旧靠传统方式,许多农户甚至让猪自己在田野里找东西吃,这样的养殖效率可想而知,猪长得慢,产量自然跟不上,再加上国际制裁常年存在,进口饲料受到限制,导致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粮食紧张时,优先保证人们的口粮,剩下能用来喂猪的就更少,朝鲜地理环境也不算友好,山地多、平原少,难以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冬季气温低,刚出生的小猪存活率低,进一步拉低了产量。   除此之外,国家资源的分配也影响着猪肉的流向,很多资源优先保障军队,民用供应只能“靠边站”,这意味着,普通百姓即使再想吃肉,也只能等到国家有余力时,才能分上一点,偶尔遇到猪瘟、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养猪户可能一年辛苦全白费,供应链随时面临断裂风险,科研投入有限,养殖设施陈旧,朝鲜的畜牧业很难有什么突破。   渔业资源在朝鲜人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个拥有两千多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海鱼成为蛋白质重要来源,渔民每天清晨出海,捕来的明太鱼、鲭鱼大多被腌制成咸鱼,只有一部分新鲜产品会送往高档餐厅,由于燃油短缺和设备陈旧,远洋捕捞能力有限,近海捕鱼成了主力,即便如此,鱼类已经成为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选择,与其说朝鲜人不爱吃猪肉,不如说现实让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鱼肉和狗肉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近年来,朝鲜政府也在努力改善肉类供应,全国范围内推行“自力更生”运动,鼓励各地发展特色养殖,部分山区尝试养殖野猪和鹿,城市周边则建设现代化养鸡场,这些新尝试虽然带来了一些变化,但距离实现肉类自给自足还差得远,普通家庭依然把肉类当成珍贵的享受,尤其是在重要节日,肉店门口总会排起长龙,人们满怀期待,希望能买到一块新鲜的猪肉,为全家人改善一顿生活。   在国家分配之外,民间也存在一些地下交易,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农产品与肉类、其他物资之间的物物交换很常见,猪肉、鱼肉、甚至一些进口罐头,都成了交换的“硬通货”,不过,这些交易风险较高,数量也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整体来看,朝鲜的肉类供应体系依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化程度很低。   随着经济逐步推进改革,朝鲜也出现了些许新气象,涉外酒店、部分高档餐馆开始供应更多种类的肉类,平壤甚至出现了私营烤肉店,吸引了一些有消费能力的顾客,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新变化离他们的生活还很遥远,猪肉依然属于“节日食品”,普通家庭每周能吃上一两次肉就已经不错了。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韩媒:朝鲜倾注心血养猪 因金正日称猪肉“最赞”》2015年8月19日    

0 阅读:5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