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宣布了!9月21日,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对外正式官宣,从当天起,申请H-1B工作签证得额外交10万美元费用。 对此,白宫倒是说得轻巧,说这是一次性的,只针对新申请的,手上有签证的暂时没事。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是收费,简直是给想靠技术去美国讨生活的人设了个高门槛。 政策生效的第一天,硅谷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亚马逊的人力资源部门连夜召回正在海外度假的员工,谷歌的高管们在内部群里整夜交换信息。 更戏剧性的是旧金山国际机场,几名印度乘客在航班起飞前几分钟突然冲下飞机,只为避免离美后无法返回,导致航班延误了三个多小时。 这种恐慌并非空穴来风,要知道美国每年发放的H-1B签证名额仅有8.5万份,2024财年的中签率更是低至14.6%,现在再叠加10万美元的费用,相当于给本就拥挤的移民通道加了一道天价闸门。 对于大多数普通技术从业者来说,这笔费用无异于天文数字。美国科技行业初级软件工程师的年薪大约在8万到10万美元之间,也就是说,一个刚毕业的技术人才要想拿到H-1B签证,得先预支一整年的工资,这还不算律师费、申请费等其他开销。 更讽刺的是,白宫和商务部在收费方式上还出现了口径不一,莱维特说是"一次性费用",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却宣称是"按年缴纳",这种政策表述的混乱让企业和申请人都无所适从。 有移民律师形容现在的处境像是"在雾中飞行",连专业人士都无法准确判断合规成本,更别提那些中小型科技公司了。 美国沃森移民律师事务所的客户大多是初创企业,他们的负责人直言,这个政策对很多客户来说是"致命一击",原本计划招聘的外籍技术人员不得不全部搁置,有些公司甚至考虑将研发部门搬到加拿大或印度,毕竟那里的技术移民政策要友好得多。 从数据上看,这个政策对特定群体的打击尤为明显。去年获得H-1B签证的申请人中,印度人占比超过70%,中国人占11.7%,也就是说近八成的受影响者来自亚洲。 更戏剧性的是,那些对印度人抢占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心生不满的美国人,正好借助这一政策报仇出气,于是众多美国人在多个平台上将印度到美国的机票几乎抢订一空,让那些印度人叫苦不迭。 印度外交部已经发出警告,称这一政策会对相关家庭造成"人道主义后果",一位印度科技从业者在社交平台上愤怒地表示,美国政府无法在没有国会同意的情况下废除H-1B签证计划,就把它变成了"经济胁迫武器"。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要知道美国目前约有73万名H-1B签证持有者,他们大多在科技、工程、医疗等关键领域工作,其中亚马逊一家公司今年就有超过1万份H-1B申请。 如果企业因为费用问题大幅缩减招聘,不仅会导致这些领域的劳动力短缺,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国际学生可能会减少赴美留学的意愿,毕竟毕业后留美工作的门槛变得如此之高。 而那些已经在美国工作的H-1B持有者也会开始考虑备选方案,加拿大的ExpressEntry系统已经开始收到更多来自美国的技术移民申请,这种人才外流恐怕是白宫始料未及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提高H-1B签证费的同一天,特朗普还签署了"黄金卡"行政令,个人缴纳100万美元或企业赞助200万美元就能获得加速审批的签证待遇。这种"高价插队"的制度设计,本质上是把人才引进变成了纯粹的金钱交易,与白宫宣称的"确保引进高技能人才"背道而驰。 美国风险投资机构门罗风投的合伙人达斯指出,这个政策会"降低吸引世界上最聪明人才到美国的积极性",长期来看必然影响美国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 研究机构美国政策国家基金会的分析也显示,如果政策促使美国企业将研发岗位转移到海外,反而会损害本土就业市场,这与政府声称的"雇美国人"目标完全相反。 毕竟高科技行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去年美国GDP达到27.7万亿美元,科技产业贡献了相当大的份额,而H-1B签证持有者正是这个产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用天价费用将他们挡在门外,无异于自断臂膀。 当一个国家把人才引进的大门从"能力导向"转向"财富导向",或许短期内能增加一笔财政收入,但失去的却是长期的创新活力和全球人才的信任,这种得不偿失的买卖,不知道白宫的决策者们有没有真正算过账。
刚刚发生阿富汗突然宣布了!9月21号,阿富汗那边突然出了个声明,直接把国家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