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以冲突的根源与强弱对比下的抗争 强者制定规则,而弱者只能以非常手段寻求正义。 哈以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土与生存空间的争夺。历史上,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地区后,特别是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通过扩张居住点不断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这种殖民式军事拓殖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空间被压缩,数百万巴勒斯坦人长期面临战争、暴力和流离失所的威胁。 在力量对比上,哈马斯作为弱势一方,缺乏与以色列正规军正面抗衡的军事实力。因此,它采取了游击战术、地下隧道网络以及包括绑架人质在内的非常规作战方式。这些手段,尤其是针对平民的袭击,使哈马斯被以色列及其盟友定性为恐怖组织。 以色列则以反恐为名,对加沙地带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试图彻底消灭哈马斯。尽管以色列方面有提供人道主义通道等举措,但其表面形式大于实际意义,更重要的是军事行动仍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 强弱不对称下的抗争与话语权。 这种“弱肉强食”的局面,揭示了国际政治中一个残酷的现实:强者不仅掌握武力,更掌握定义正义与恐怖的话语权。 历史上,弱者反抗强权的斗争往往采用非常规手段。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同样运用了游击战、地道战、铁道战、除奸战、袭击据点等战术。这些斗争方式在当时也被日军视为“非法”,但最终作为正义抗争的一部分被历史所铭记。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指出,游击战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从战术层面上升至战略层面。这与哈马斯在加沙的策略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根本区别在于斗争的性质与目标:中国的敌后游击战是反侵略的全民抗战的一部分,其核心是保护人民、驱逐外虏,一般不针对敌方平民。 历史类比与警示。 当下哈马斯的反抗策略,其手段虽有相似之处,但其伊斯兰主义宗旨以及针对平民的袭击,使得其性质更为复杂。而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在打击武装组织的同时,也带来了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和种族灭绝灾难。 历史表明,胜利者书写历史。如果中国抗日战争失败,那些英勇的敌后武工队 、除奸队、特工队也可能被强势话语污名化。今天的哈以冲突提醒我们,在国际争端中,需要超越“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深入分析冲突背后的历史经纬与政治根源,才能更清晰地看清真相,寻找可能的政治出路。
哈以冲突的根源与强弱对比下的抗争 强者制定规则,而弱者只能以非常手段寻求正义。
祝勇国际
2025-09-22 21:44: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