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修的中国“绝唱”:1元卖股退场,却在印度狂卖200万辆!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2 22:44:29

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铃木修说:“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以1块钱的价格,把铃木50%的股份卖给了长安,怒而退出中国市场,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铃木现在“混”得怎么样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90年代,彼时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家用车稀罕得很,1993年,铃木与长安汽车联手成立合资公司,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海外车企之一,靠着经济实用的小型车技术,铃木的奥拓和雨燕很快成为中国家庭的“梦想座驾”,那时候,车子意味着身份和梦想,奥拓那种小巧省油的车型,成为无数人第一辆车的回忆,铃木凭借“买得起、用得省、修得方便”,成了小型车的代表品牌,巅峰时,年销量能冲到二十多万辆,几乎每一条街巷都能看到铃木的身影,曾几何时,这个品牌风光无限,俨然成了国人心中的“平民之选”。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铃木的好运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消费者的购车观念悄然发生转变,原先那种“能开就行”的实用主义,逐渐被“大空间、高配置、更舒适”的需求所替代,小型车的市场份额从辉煌时期一路下滑,十几年间急剧缩水,人们出门喜欢带着家人,追求空间和排场,SUV和中大型轿车成为新宠,铃木曾经引以为傲的“小而美”,逐渐被时代的潮流边缘化。   面对滚滚而来的市场变化,铃木的选择却显得异常固执,公司高层始终坚持小型车路线,认为这才是企业的根基,即便市场一再萎缩,铃木修还是坚信小型车是“王道”,对中国消费者的偏好转变不为所动,合资方屡次建议尝试更大尺寸的车型,甚至喊话要加速新能源布局,但铃木修始终不为所动,企业在产品与技术路线上的保守,让铃木在中国市场逐步落伍,等到新能源车风口来临,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国内外品牌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而铃木依然按兵不动,放弃了可能的转型机会。   其实,这并非铃木第一次在市场策略上表现得如此保守,早在更早之前,铃木就已经退出了美国市场,原因也是因为不愿意为迎合当地消费者需求而大幅转型,铃木对小型车的执念,既成就了品牌的辉煌,也埋下了后来的危机,到了2018年,铃木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跌到谷底,全年销量甚至不到中国市场的零头,面对连续多年的下滑,铃木终于选择主动离开,将自己在合资公司的股份象征性地交给了合作伙伴,彻底挥别中国市场。   铃木离开中国,并不意味着一蹶不振,事实上,这家日本企业把精力和资源重新分配到了更擅长的市场,印度,成了铃木的“新大陆”,早在上世纪80年代,铃木就已经和印度马鲁蒂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马鲁蒂铃木品牌,这个市场和中国早年相似,消费者更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小型车依然吃香,铃木在印度推出的车型,价格亲民、油耗低,迅速占领了市场,几年间,马鲁蒂铃木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常年超过40%,年销量一度突破两百万辆,成为印度汽车市场的绝对霸主。   有意思的是,铃木在印度市场的成功并没有完全照搬中国老路,看清消费升级的趋势,铃木及时推出了更多SUV和多功能车型,顺应了印度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需求变化,与此同时,铃木还与丰田达成合作,布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虽然在印度电动车渗透率还不高,但铃木已经开始投资电池工厂和电动化生产线,为未来的产业升级提前做准备,企业在这里展现出难得的灵活和前瞻性。   回头再看铃木在中国的经历,不难发现,企业的成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铃木曾凭借小型车打下江山,却在市场转型时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错过了升级的关键节点,中国市场的剧变,给了那些善于创新和紧跟潮流的企业更多生存空间,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崛起,外资合资品牌之间竞争惨烈,铃木的保守和体量,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已经很难再有突破,对于铃木来说,放弃中国市场虽然痛苦,却也是理性之举,与其在不适合自己的赛道苦苦挣扎,不如将资源投入更有竞争力的市场。   铃木修本人曾因极度节俭和坚守原则而闻名,他的管理风格和企业理念,在日本本土和印度市场成效显著,但在中国市场却碰到了“南橘北枳”的困境,这种性格上的坚持,既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失败的根源,铃木在中国的落寞离场,恰恰印证了市场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退出中国市场后,铃木没有倒下,反而在印度等地稳住了阵脚,甚至创造了新的销售纪录。   信息来源:94岁的铃木前社长、会长铃木修去世,曾带领公司崛起、推动铃木进入印度市场.界面新闻.2024-12-27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