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瑜表态支持郝龙斌,连胜文暗中助力郑丽文,洪秀柱力挺之人恐将再次失算! 9月20日中天新闻那场辩论会结束后,民调数字让整个蓝营震动,郑丽文以66%的支持率遥遥领先,而被视为保守派核心的郝龙斌仅获5%支持。 此外,就在辩论会进行时,郝龙斌正奔赴云林拜访韩国瑜,这种传统大佬路线与基层民意的背离,恰好折射出国民党当下最深的困境。 这场选举已超越个人之争,成为蓝营内部改革与保守两大势力的正面交锋。按照台湾学者邱毅的分析,当前参选的六位候选人实际形成了三大阵营。 以郝龙斌为代表的保守派,集结了传统国民党精英与地方派系力量,赵少康等大佬的公开力挺更凸显其建制派底色。 但尴尬的是,郝龙斌密集拜访韩国瑜、卢秀燕等地方诸侯的举动,反而引发基层党员不满,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直言“现在还在靠大佬背书,根本没搞懂党员要什么”。这种脱离基层的运作模式,让他在民调中始终难以突破。 改革派阵营呈现“双雄并立”又暗自较劲的态势。郑丽文凭借辩论会上犀利的表现和“让所有候选人平等发声”的倡议,成功塑造了敢言善辩的改革形象。 她获得了黄复兴系统的力挺,前黄复兴主委季麟公开称她为“复兴女侠”,这个由退役官兵组成的关键票仓转向,打破了张亚中垄断深蓝选票的局面。 作为眷村子弟,郑丽文巧妙地将个人背景与“抗绿保台”主张结合,既巩固了军系支持,又吸引了渴望强硬对抗民进党的年轻党员。 相比之下,张亚中虽坚持“九二共识”与和平统一的传统论述,但在基层动员和媒体表现上稍显滞后,10%的民调支持率反映出传统深蓝路线的局限性。 夹在中间的平衡派则以罗智强为代表,他提出“2026地方大选后征召卢秀燕”的构想,试图在改革与保守之间寻找出路。 这种策略让他获得马英九等中间派支持,18%的民调支持率显示部分党员对“稳健改革”仍有期待。 但卢秀燕本人对郝龙斌的暧昧态度,会面时仅称赞其“为蓝营尽力”却不明确表态,暴露了地方派系在权力洗牌中的谨慎立场,也让平衡派的路线难以形成合力。 黄复兴系统的转向堪称此次选举最具风向标意义的事件。这个长期被视为保守势力堡垒的组织,此次集体支持郑丽文,背后是基层对国民党“选举连败”的焦虑。 另外,、郑丽文、在辩论中不仅痛批民进党“去中国化”,更直言国民党内部“派系分赃比对抗对手更积极”,精准击中基层痛点。 相比之下,郝龙斌依赖韩国瑜等大佬背书的做法,反而被质疑“延续旧习”,有党员在网络论坛抱怨:“每次选举都找几个熟面孔站台,根本解决不了年轻人流失的问题。” 连家势力的暗中布局也为选情增添变数。作为连战一手引入蓝营的干将,郑丽文与连家的深厚渊源早已不是秘密。 连胜文以选监委员会召集人身份表态“安排六位候选人共同辩论”,这个看似中立的决定,实则为郑丽文创造了扩大声量的机会。 这种“家族政治2.0”模式,不直接站台而是通过制度安排施加影响,既避免了负面观感,又有效整合了资源,与郝龙斌的“当面拜票”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国民党权力运作模式的代际变化。 两岸政策论述的演变同样值得关注。郑丽文强调“对自身中国人身份高度认同”,张亚中坚持“九二共识”与和平统一,两人虽都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但论述重心明显不同。 前者更侧重“在对抗民进党中捍卫中华文化”,后者则强调系统性的两岸论述。 这种差异背后是选举现实的考量:民调显示,62%的国民党党员认为“对抗民进党”应优先于“两岸交流”,这解释了为何郑丽文的务实路线更受基层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26.8%的未表态选民,他们对两岸政策的态度可能成为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 此次选举暴露出的深层矛盾,实则是国民党生存危机的集中爆发。从2016年失去政权到2024年“大选”再次失利,基层党员对“派系绑架党机器”的不满已积累到临界点。 郑丽文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正是抓住了这种情绪,她公开呼吁改革提名制度,要求“让基层决定候选人而非少数人拍板”,这种诉求让许多长期被边缘化的普通党员看到希望。 随着10月4日政见说明会的临近,选情仍存在变数。郝龙斌阵营正加大地方派系动员力度,试图凭借组织票挽回颓势;张亚中则计划深入中南部乡镇,强化深蓝票仓巩固。郑丽文团队则宣布启动“青年突击队”,针对20 - 40岁党员展开密集拜票。 这场较量的结果,不仅将决定国民党的领导核心,更将影响其未来路线:是延续精英主导的传统路径,还是转向基层驱动的改革道路? 另外,洪秀柱支持的郝龙斌在本次辩论中表现不佳,民调仅有5%,让一些人担心洪秀柱将再次失算。 10月18日的投票日临近,越来越多的党员意识到,这次选举投下的不仅是一张选票,更是对国民党未来生存方式的选择。
韩国瑜表态支持郝龙斌,连胜文暗中助力郑丽文,洪秀柱力挺之人恐将再次失算! 9
波览历史
2025-09-23 00:45:50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