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旦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外国会不会联合企图迫使中国交出聚变核心技术? 在能源这张牌上,谁掌握了核聚变,谁就等于在未来能源棋局上拿了王炸。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剧情,而是正在被各国争相追逐的现实目标。 核聚变被称为“终极能源”,原因很简单:无碳排、无放射性废料、燃料几乎无限,还不怕能源枯竭。 可一旦这个技术真被某个国家率先掌握,那它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冲击,将远比页岩气革命、锂电池崛起更彻底。 2025年7月,中国的聚变版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式进入总装阶段,计划在2027年底前完成演示性发电。 这意味着,距离“点亮人造太阳”,中国只差最后几步。而在2025年3月,“中国环流三号”更是完成了“原子核温度超1亿摄氏度、电子温度超1.6亿摄氏度”的双重突破。 如果说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中国已经蹚出了一条路。谁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国家的“小目标”,而是改变全球能源链的大事件。 正因如此,中国的聚变技术进展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而所谓的“关注”,更多时候其实只是另一个词的代名词,戒备。 从技术看,中国走的是“国家队+产业资本”双轮驱动。 2025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背后是中核集团、中国石油等巨头联合出资,首轮融资就拿下了114.92亿元。 美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他们的打法和中国不一样,主打是私营企业冲锋,比如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公司已经在建SPARC装置,目标是实现商业化发电。 预算也不差,2024财年,美国在聚变上的研发预算就超过10亿美元。 欧洲、日本、韩国也都在发力。英国押注“球形托卡马克”,欧盟继续依托ITER项目,日本喊出2050年商用目标,韩国干脆直接加码KSTAR反应堆。 大家都知道,这场赛跑谁先到终点,谁就可能定义下一个世纪的能源秩序。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旦中国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会不会引来国际上的技术封锁和政治施压?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小。 技术封锁这事,从来不是新鲜事。从20世纪的核裂变技术,到21世纪的5G、光刻机,再到今天的高端芯片,哪一项中国掌握了自主权,哪一项不是在国际上遇到重重阻力。 甚至在ITER项目上,中国负责的磁体馈线系统本应是合作范畴,但仍然有部分美方智库建议“全面限制与中国的合作”,理由是“防止技术外溢”。 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动因在起作用。首先,能源本身就是国家安全的命脉,核聚变这样的技术一旦落入“非我族类”,一些国家难免心里发毛。 其次,摩根士丹利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核聚变在2040年前实现商业化,可能会撼动全球超过3万亿美元的化石能源产业。 这相当于把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基本盘直接掀掉。 还有一个隐而不宣的顾虑:军事潜力。 虽然目前聚变技术主要用于发电,但其衍生的高能等离子体、超磁场控制等技术,在未来的深空探测、定向武器等领域都有潜力。 这也解释了为何聚变技术会被列入各国高度敏感的战略项目。可能采取的手段,其实已经在其他领域上演过很多次。 比如限制出口关键材料,比如设置知识产权壁垒,比如主导制定标准体系来排挤中国技术进入国际市场。 甚至可能构建所谓“民主国家技术联盟”,试图在政治层面对中国施压。这些招数并不新鲜,却往往有效,尤其是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尚未完全打开的时候。 那中国怎么应对? 最关键的,还是技术自主。目前,中国在超导磁体、反应堆材料、等离子体控制等多个领域已经构建起完整产业链。 像上海超导、西部超导这样的企业,不再只是参与者,而是技术主导者。安泰科技、国光电气等企业也通过ITER项目获得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再加上氘氚燃料循环等基础技术的突破,中国在聚变技术上不仅不再依赖进口,反而开始具备技术输出能力。 政策和资金也在持续加码。被列入“未来产业十大工程”之后,核聚变已经从“实验室项目”升级为“国家战略”。 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机构到资本市场,资源正在向聚变领域集中。而在国际合作上,中国也没有选择退缩,依然坚持参与ITER等多边合作平台,保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 未来的核聚变,是全球能源的未来,也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前提是,规则要公平,合作要对等。 信息来源: 《可源源不断产生清洁能源 “人造太阳” 正从梦想走向现实》——央视新闻
中国一旦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外国会不会联合企图迫使中国交出聚变核心技术? 在能源
巧珍
2025-09-23 11:28:47
0
阅读: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