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意大利和英国宣布联合搞六代机,结果技术、资金、人才都齐了,却卡在风洞这关了。没风洞,机身设计再牛也飞不起来,风洞是航空的命根子,决定气动布局、隐身性能和超音速能力,没它验证,飞机可能半空散架。 2022年12月9日,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在伦敦一锤定音,宣布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的第六代战斗机项目正式合并,起名叫全球作战空中计划,简称GCAP。英国的“暴风”项目、日本的F-X计划、意大利的类似概念,全都捆绑到一起。表面上看,这三国各有分工:英国管整体设计和组装,日本出电子设备和先进材料,意大利负责雷达和传感器整合。 资金方面,三国承诺平摊,英国从2021年起就砸了20亿英镑进去,日本和意大利也跟着匹配。人才呢?BAE系统公司、莱昂纳多集团、三菱重工这些巨头全上阵,工程师团队早早集结在伦敦、东京和罗马的实验室。目标直指2035年首飞服役,承诺搭载AI、激光武器和无人僚机,号称要重塑亚欧空防格局。听起来牛气冲天,谁能想到,三年过去,这项目卡在最基本的风洞测试上,动弹不得。 风洞测试是航空研发的基石,简单讲就是把飞机模型放进一个模拟高速气流的管道里,测升力、阻力、气动稳定性啥的。没有它,设计师再怎么在电脑上画图纸,也没法确认机身在超音速下会不会抖成筛子。第六代机要求隐身性能顶尖,气动布局得优化到极致,比如三角翼或兰姆达翼设计,能减少雷达反射面,还得支持高机动转弯。超音速能力更不用说,马赫2以上飞行,气流湍急,一点小偏差就可能让飞机在半空解体。 历史上,F-22和F-35这些五代机,全靠风洞迭代上百次模型,才敢上天。GCAP这种跨代跃升,没风洞验证,纯靠模拟软件猜,风险大到吓人。英国的巴斯大学风洞是主力,但那是冷战老古董,模拟高超音速时风压不足,数据偏差高达15%。日本的高超音速设施依赖进口,意大利的测试床位有限,三国凑一块儿,也填不上这个窟窿。 GCAP启动头两年,一切还算顺溜。2023年1月,三国团队在巴斯实验室搞初步测试,意大利工程师带去1:10比例模型,测升阻比,结果风速一推高,尾翼振动就失控。数据出来,气流不稳,隐身涂层模拟也出问题。日本团队想改三角翼优化阻力,英国设计师死守双垂尾保低速操控,争来争去,模型换了五版。华莱士那时候还是国防大臣,视频连线催进度,可现实就是风洞老化,压缩机功率只达80%,高机动环境再现不了。 2024年,验证阶段本该完事儿,却推迟仨月。日本防卫省内部文件显示,他们开始考虑备用采购F-35填空窗,东京那边对延误越来越烦。意大利外交部也抱怨数据共享慢,算法传输拖两天。英国BAE公司试着拉澳大利亚分担成本,堪培拉空军听了汇报,点点头没松口,怕得罪美国。沙特有兴趣,日本官员直接拦了,担心技术外泄。葡萄牙想当观察员,里斯本大使馆文件转来转去,没下文。 这风洞瓶颈不是孤立的,它暴露了三国工业底子的短板。英国风洞更新滞后,靠计算机模拟凑合,模型从兰姆达翼换三角翼,垂尾去留吵不休,隐身RCS直接打折。日本的心神验证机飞几次就退役,F-X升级也依赖外部供应链。意大利的台风战机雷达都纠缠了好几年,三国加起来,经验值五代机都没独立全包。相比之下,美国NGAD项目原型机快出来了,中国第六代机据说已试飞,风洞、发动机、隐身涂层全是实打实突破。 成都航空在2018年就低速风洞测了八个方案,四款上马。GCAP呢?还在为气动数据卡壳,2025年6月,Edgewing合资公司成立,总部落户英国雷丁,日本冈正美当CEO,可风洞升级预算审核层层关卡,资金超支5%。9月,罗尔斯-罗伊斯、阿维奥·埃罗和IHI搞发动机联合,地面演示喷蓝焰,传感器测振动,但没风洞背书,全是纸上谈兵。 国际合作听起来高大上,实际扯皮不断。日本想拉印度分摊,日本防卫省怕技术泄露,英国担心进度慢。2025年7月,BAE高管在采访里直言,新伙伴加入概率低,沙特要求一加进去,设计就复杂,2035死线更悬。意大利莱昂纳多推进飞行测试机,改湾流喷气机,日本看川崎C-2运输机,车间钻机转着切金属,可气动布局没定型,风险全推给后期。 国防选委会报告警告,MOD得防成本飙升和延误,F-35和台风开发周期是GCAP的两倍,核心平台得压缩时间表。英国承诺2亿英镑加码,可世界乱局加剧,乌克兰援助、北约峰会,钱袋子紧巴巴。
为什么现在的小孩这么恨日本?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