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轩,贺龙元帅的外甥,母亲是贺龙的妹妹贺满姑,姨妈是女英雄贺英,7岁就加入红军,

画画的本本 2025-09-24 01:44:28

向轩,贺龙元帅的外甥,母亲是贺龙的妹妹贺满姑,姨妈是女英雄贺英,7岁就加入红军,9岁参加长征,一位老资格的红军战士。追忆先辈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正能量,革命永葆青春! 山里的天气阴沉沉的,雾气顺着山谷往上冒,屋檐下的水珠一颗颗落下去。1926年,一个孩子出生在湖南桑植的土家族人家里,取名向轩。那时候日子紧张,枪声经常在山林间响起,土豪、军阀、游击队都在这一带碰撞。孩子一落地,就注定和平常人家的命运不一样。 母亲贺满姑,人称“双枪女英雄”。她在当地有名,腰间常别两把枪,走到哪都带着人。她和姐姐贺英拉起一支队伍,配合贺龙的部队,打游击,收缴枪支,支援起义。可她也是几个孩子的娘。转战途中,孩子得跟着,夜里行军,她把娃放进背篓,蒙上布,一手托着背篓,一手拔枪。这样过日子,早晚要出事。 1930年代初,贺满姑被俘。敌人用刑逼问,她不说一句。最后在刑场喊出“打倒土豪劣绅”,死在乱刀之下。头颅被挂上城门,夜里百姓取下,偷偷安葬。那时,向轩才两岁,没记住母亲的模样,只有别人讲述中的影子。 母亲死后,他落在姨妈贺英手里。贺英也带着部队,她身上中性十足,平日打土豪,缴获的物资全送到贺龙的部队。可她对外甥格外在意。战斗间隙,她教孩子举枪,可又小心收起来,不敢让他乱碰。1933年,队伍遭到叛徒出卖,战斗惨烈。贺英身中数弹,把一个布袋和一把枪塞给外甥,叫他赶快逃命,去找舅舅。七岁的孩子边跑边开枪,腿上中弹,跌跌撞撞闯出包围,最后被接应的人救下。 到贺龙的部队,他成了最小的勤务兵。战士们对他照顾,但他也不是闲着,能做的活都做。他的入党申请很快被批准,七岁的小孩成了党员。队伍里的大人没有再笑话他,他已经经历过死亡和逃亡,比很多人更懂这条路意味着什么。 1935年,长征开始。九岁的孩子夹在一万七千人的队伍里,跟着翻山越岭。雪山上冷得嘴唇发青,草地里饥饿得头晕眼花。大人们不忍心,常偷偷塞他一点干粮。他说过一句话:再难也得走过去。个子小,他被派去送情报。敌人看见一个孩子,往往不在意,他就能顺利过关。十岁,他当上了通信班副班长,声音还稚嫩,却已经成了部队的骨干。 长征结束,他在延安补了点文化课。没多久,抗日战争爆发。他十一岁参加八路军,进了120师司令部当通信员。十四岁,他已经是358旅警卫连副连长。战斗一场接一场,他跟着部队在陕甘宁转战,宜川、宝鸡的战斗都有他的身影。抗战胜利时,他还不到二十岁。 解放战争继续。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西北野战军,他任工兵连连长。1948年,荔北战役,敌人碉堡坚固,他带人改装土炮硬攻,炮火中他被炸伤,右眼几乎失明,身上留下二十多处弹片。上级担心,把情况报给贺龙。贺龙的回应是:“别人家的孩子能牺牲,我的也一样。”这句话传开后,被当作铁的态度。 伤好了,他又回到前线。新中国成立,他才二十九岁,被授予中校军衔。五年后晋升上校,在成都军区后勤部门任职。相比前线的拼杀,后勤显得枯燥,但他照样认真做事,从没依仗过舅舅的关系。有人觉得他仕途平平,他却说:“是革命的乳汁养大的我。”这句话透着自认的命运。 1982年,他离休,搬到成都干休所。生活慢下来,他常在院子里坐着,闭着那只坏掉的眼,听风吹过瓦檐。老战友偶尔来访,他轻声讲当年的事,像是在说旁人的经历,不带波澜。 2023年冬天,他在成都去世,九十七岁。新闻里称他为“长征最小的红军战士”。海外报道里也用了“the youngest soldier of the Long March”。长征被当作传奇,而他就是那传奇里最小的一个身影。 队伍在雪地里拉得很长,前头是壮汉,后头是老兵。中间有个孩子,背着布袋,脸冻得发红,脚步踉踉跄跄。没人敢保证他能走到尽头,可他一直跟着,跟着,直到人影被风雪吞没。

0 阅读:19
画画的本本

画画的本本

画画的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