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当胡舒立、许小年等媒体公知全面否定中国高铁时,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坚定

雨中山果落 2025-09-24 17:27:41

14年前,当胡舒立、许小年等媒体公知全面否定中国高铁时,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坚定支持高铁,斩钉截铁说道:“10年之后再看高铁对中国的影响会更真切,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的经营分布方式都将因此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胡厚崑1968年出生在武汉,他上华中理工大学,学计算机,1989年毕业拿到学士学位。刚毕业那会,全国经济正起飞,他直奔深圳,1990年进了华为。 那时候华为才几十号人,小本生意,专做交换机啥的。他从市场推广干起,负责推销设备,跑遍大江南北,帮公司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那年代通讯行业竞争猛,他一步步爬上来,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执行力。 胡厚崑在华为的路走得稳当。1995年,他管中国区市场,带队开拓北方省份,那时候电信网刚起步,他得跟各地部门磨合,签单子。 2000年后,转战全球销售,拉美地区部总裁时,出差频繁,协调供应链,帮华为进军海外。中间他还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EMBA,2010年毕业,提升了战略眼光。 到2011年,他已经是轮值董事长,负责公司大方向决策。那年华为收入破千亿,他管着销售和服务,推动数字化转型。 2011年是中国高铁的关键节点。那年上半年,高铁里程刚破8000公里,但投资规模巨大,地方债压力不小。 媒体上开始热闹了,胡舒立在财新网发文,点名批评高铁项目进度太快,资金链绷紧,回报周期长。她列数据,说部分线路利用率低,建议刹车反思。 许小年也跟进,在公开场合直言高铁脱离市场规律,资源浪费严重,制造业整体有问题。他俩的观点一出,舆论风向变了,好多评论附和,说高铁是面子工程,不接地气。 那时候温州事故刚发生,安全问题被放大,网上到处是“降速论”,建设节奏真缓下来了。 胡厚崑在一次行业论坛上,直接表态支持高铁。身为华为轮值董事长,他看问题从长远,强调高铁不是短期刺激,而是重塑经济版图的基石。 他预言,说十年后看影响,才是真章,生活方式和企业布局都会大变。这话一出口,现场有点安静,因为主流声音都在唱衰。 他没多纠缠数据,而是点出高铁会拉动产业链,华为的通讯设备就能搭上顺风车。说白了,他代表实干派,赌的是国家战略的连续性,而不是短期风险。 这辩论本质上是两种思路的碰撞。 一边是放大瑕疵的键盘侠,看见债务就叫停;另一边是望远镜视角,盯着民族复兴的潜力。胡厚崑的立场,帮华为避开舆论坑,也让公司继续深耕基础设施。 2011年后,高铁虽调整了些,但大方向没变。反对声音虽响,却没挡住建设车轮。 许小年和胡舒立的批评虽有道理,但忽略了高铁的系统效应,比如技术迭代和网络效应。他们的言论后来在网上被翻出来,网友调侃成“预言家翻车”,但这也提醒大家,发展中总有噪音,得辨别真假。 高铁从那以后,发展势头如虹。 2011年里程0.66万公里,到2024年底超4.8万公里,2025年目标5万公里以上。占全球高铁七成,覆盖97%的50万人口城市。 单日客流峰值破2000万人次,这数字不是白来的。建设中,技术从引进到自主,动车组时速300公里稳稳的。经济拉动显而易见,沿线GDP增速高出全国平均。 以前出差得飞机转大巴,现在高铁直达,时间省一半,成本降不少。企业供应链紧缩,内陆工厂能快速供货沿海。 拿成渝双城经济圈来说,高铁是骨干。成渝间一小时通达,2023年圈内经济总量超8万亿。以前重庆成都隔着山,物流慢,现在货物朝发夕至,制造业集群起来。 渝万高铁一通,沿线小镇变身物流枢纽,农民工外出务工方便,回家也容易。长三角一体化更明显,高铁网密如蛛丝,上海到南京半小时,跨省办公成常态。 产业转移加速,苏州工厂招江苏乡下工人,一天往返不费劲。粤港澳大湾区,高铁连通珠三角,香港到广州20分钟,资金流转快,创新合作多。 整个湾区2023年GDP占全国12%,高铁功不可没。

0 阅读:19
雨中山果落

雨中山果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