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说的“管制”:海警船先是用水炮给对方的船顶部“清洗”一下,然后就是把水枪抬

历史瞭望观察 2025-09-25 01:26:11

我们所说的“管制”:海警船先是用水炮给对方的船顶部“清洗”一下,然后就是把水枪抬高,播放“洒水歌”,也就是持续警告的意思。说实话,用海警船的水枪都能把这些小卡拉米(游艇)给滋透,更别说那些逃得还贼快的菲律宾香蕉船了。 南海这片海域,自古就是渔民生计所在,黄岩岛作为其核心,面积虽小,却承载着中菲两国长达数十年的主权争执。 早在2012年,菲律宾海军就曾试图扣押中国渔船,引发国际关注,此后争端升级为常态化摩擦。 中国主张黄岩岛属于自家领土,基于历史权利和地理邻近,而菲律宾则援引2016年海牙仲裁庭裁决,声称其在专属经济区内。 2025年9月16日,这次对峙再次上演,菲律宾派出10余艘公务船,从多方向侵入黄岩岛领海,意图开展渔业补给和巡逻。 中国海警局迅速响应,部署舰艇阻挡,强调维护领海主权。这样的行动并非突发,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菲律宾屡次试探底线,借外部势力撑腰,却忽略了自身实力悬殊的事实。事件中,水炮作为非致命手段,成为管制关键,体现了执法的克制与专业。 管制过程严格遵循国际海上规则,中国海警船先通过喊话和航路阻挡,劝离来船。 菲律宾领头船BRP Datu Sanday不顾警告,继续前冲,甚至故意撞击中方船体,造成轻微擦碰。 中国海警船3901号随之启动水炮,喷射针对船顶和驾驶台,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直接伤人。 水柱弧线划过海面,击中目标后迅速调整,避免过度扩散。这种“清洗”式警告,俗称“洒水歌”,意在持续提醒对方后退。 事实证明,海警水炮流量大、射程远,轻型菲船难以抵挡,小型支援艇瞬间设备浸水,行动受阻。菲律宾船队阵型散乱,几艘船被迫挂白旗示意退让,整个过程记录在案,凸显中方执法的透明与合法。 事件中,水炮喷射虽有效,却也带来意外后果。一名菲律宾船员在驾驶台玻璃碎裂时受伤,肩膀划伤需缝合治疗。 中国海警观察艇立即介入,抛绳拉救落水人员,动作迅速,确保无人溺亡。尽管菲方船员先前挑衅,此举仍体现了人道原则。 菲律宾官方事后否认冲撞事实,称中方声明失实,并指责水炮使用过度。可视频证据清楚显示,菲船主动逼近,撞击后才遭反制。 救援环节,海警艇移交伤员时,未发生进一步冲突,这点在国际观察中获认可。这样的处理方式,避免了事态升级,却也暴露菲律宾策略的短视:屡次闯入,只为博取舆论同情,却忽略了实际风险和中方底线。 菲律宾的反复挑衅,离不开外部因素支撑。美国通过《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多次派舰机现身南海,菲律宾借此壮胆,引进Typhon中导系统和日本二手舰艇。 2025年,菲方从印度采购BrahMos导弹和火箭炮,总参谋长公开吹嘘这些装备“性价比高”。可资金链紧张成硬伤,本计划从美国购入F-16战机无限期搁置,关税壁垒成挡箭牌。 菲律宾军队装备杂牌化,主战舰艇多为二手货,维护成本高企,渔民补给行动屡屡受挫。 黄岩岛事件后,菲外交部召见中方大使,释放强硬信号,却难掩国内压力。渔业局船只锐减,民众抗议渐起,这反映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尴尬:靠借力维持,却难掩实力短板。 从中菲互动看,南海争端本质上是资源与航道的角力,黄岩岛周边渔场丰富,油气潜力巨大。中国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3523公顷珊瑚生态,旨在可持续开发,却遭菲方抗议为“非法占领”。 管制措施的运用,体现了中国海警的专业化转型,从2018年起,舰艇吨位升级,水炮技术迭代,确保执法精准。 菲律宾船队虽撤离,但类似摩擦恐续,待中美高层对话落地,小型挑衅或将消退。事件警示,海上规则需各方遵守,单边行动易酿冲突。菲律宾若继续“蹦哒”,后果自负,中方克制不等于纵容,权益维护将更坚定。 长远而言,这次黄岩岛对峙折射出地区格局变迁。菲律宾经济依赖渔业出口,2024年南海捕捞量占全国40%,黄岩岛禁渔令对其打击不小。 中国海警巡航常态化,覆盖12海里领海,结合卫星监控,形成立体防御。菲方军购虽多,却难掩预算赤字,2025财年国防开支仅增5%,远低于中方投入。 事件后,国际媒体分化报道,西方偏菲叙事,中国证据获亚太认可。管制“洒水歌”的巧妙,不仅化解危机,还传递信号:和平需对话,挑衅无出路。菲律宾领导层面临抉择,继续外部依附,或转向务实合作,方能避开更大风险。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历史瞭望观察

历史瞭望观察

站在高处,瞭望历史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