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军事专家谭传毅分析:歼-6改装无人机或成台海冲突第一波武器,台军防御能力存短板 岛内军事专家、台海军军官学校前校长谭传毅近日撰文指出,大陆将退役的歼-6战机改装为无人机,这种数量超过4800架的无人机不仅成本低、数量多,还具备一定的战术功能。 如果台海局势发生冲突,它们可能会成为大陆打击台岛的第一波武器。 而台军目前的防空体系,面对这种战术威胁可能会显得吃力甚至难以应对。 在谭传毅看来,这些无人机并不是单纯的“飞行靶子”,它们是经过改装后具有实战价值的新型作战装备。 文章从无人机的用途、防空压力、电子战能力等方面展开分析,同时指出台军在无人机协同作战和电子战防御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岛内防务体系的多项隐患。 歼-6无人机的战术用途和威胁 歼-6是上世纪的第二代战斗机,随着新一代战机的服役,它逐渐退出了传统作战岗位。 然而,大陆通过改装技术,将这些退役的战机改造成无人机,赋予它们新的战术功能。 谭传毅指出,歼-6无人机虽然性能不及现代无人机,但其最大优势在于成本低廉且数量庞大。 这些无人机可以通过集群作战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向台岛方向发起大规模攻击。 这些无人机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精准打击,而是以“饱和攻击”的形式耗尽台军的防空资源。 谭传毅形容它们就像“海量的小飞虫”,虽然单个威胁有限,但数量一旦上千、甚至上万,台军的防空导弹和拦截系统可能会陷入困境。 毕竟,使用昂贵的导弹去拦截低成本的无人机,这种作战方式显然会让台军吃不消。 此外,歼-6无人机还能搭载电子干扰设备,对台军的雷达和通信系统进行压制。 谭传毅认为,这种战术手段不仅可以瘫痪台军的防空预警系统,还能为后续更高端的装备打开突破口。 换句话说,这些无人机既是“消耗型武器”,也是“战场破局者”。 台军无人机体系发展存在短板 谭传毅的文章还提到了台军在无人机领域的发展情况。 他指出,台岛近年来在无人机和无人艇的研发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像“中科院”研发的“劲蜂”系列无人机和“快奇”无人艇,已经在岛内防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然而,谭传毅认为,这些装备虽然技术上有亮点,但在实际作战中依然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 目前台军的无人机和无人艇更多是单独执行任务,缺乏系统化的协同作战能力。 例如,“劲蜂”系列无人机虽然具备侦察和打击功能,但和地面部队、海上力量之间的配合并不成熟。 而“快奇”无人艇虽然能够在海上执行侦察任务,但在战时如何与无人机联动、共享信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更大的隐患还在于导航系统。 谭传毅提到,台军现有的无人机和无人艇高度依赖GPS信号进行导航和定位,而这一系统在现代战争中极易受到干扰或欺骗。 俄乌冲突中,GPS信号遭到干扰导致无人机“迷航”的情况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大陆在电子战领域的能力,完全有可能对台军的GPS系统实施干扰。 一旦GPS失效,台军的无人装备可能会陷入“迷路”的状态,甚至在战场上失去作用。 参考:环球网——号称具备价格优势,台吹嘘研制1000公里“廉价导弹”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13评论】【20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