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德带冒烟!”一房东卖房,定价538万,没成想被看房的人砍到510万左右,眼瞅

笑看云烟 2025-09-25 17:45:07

“缺德带冒烟!”一房东卖房,定价538万,没成想被看房的人砍到510万左右,眼瞅着没了商量的余地,房东只能咬牙答应,事后才晓得,中介公司专门雇人来看房,一进门就挑毛病、一个劲压价,靠着这套“演戏砍价”的路数,二手房中介的老板一个月能收50套房子,净赚50多万。网友:买卖双方都不清楚成交价,就中介门儿清,这肯定得滋生乱象。     在买二手房这件大事上,很多人觉得请个中介就是为了省心省力,但现实却是,有些中介不但没帮到忙,反而成了买卖双方共同的“对手”,一种像排练过的“剧本砍价”套路,正在让房主和买家都掉进陷阱。   这个套路玩的是“心理战”,中介会花钱雇“演员”假装看房客,市场价一套几十万、上百万的房子,竟然能被一群陌生人用几句贬低的话说得一文不值。   就拿周建国来说吧,他花二十万装的实木地板,在那些演员眼里,居然成了“老掉牙、跟不上趟的款式”,还有周先生刚做好的阳台防水,也被人家随口编瞎话,说成“已经裂了,修的话得花好几万”,摆明了啥不好说啥。   这些“演员”拿着中介发的剧本,每天分批登场,照着“话术”挑毛病,重点不是实质问题,而是不断打击房东的心理,厨房台面发黄、阳台朝西晒太阳,甚至连空气味道都能拿来做文章。   再给出470万、480万这种明显压价的报价,转身就走,然后等房东心里开始发慌时,中介才出面,一副“实话实说”的样子:“现在市场行情不好,买家都挺挑剔”。   一边装同情,一边暗示房东心理预期太高,长此以往,房主从最初的据理力争,到最后逐渐沉默,心理防线一点点被掏空。   真正的“收网”时刻,就是那个所谓的“诚心买家”出现的时候,价格比前面那些演员略高,但依旧低于房东心理价位,比如房东本想卖538万,结果在连续的打击下,见到一个愿意出510万的人,反而觉得像是天大的恩赐。   于是草草签字,最后比邻居便宜了二十多万成交,别以为只有房东吃亏,买家同样也在被算计,另一边,中介会跟买家唱反调。   北京的小张被告知“房东死活不松口,要520万才能成交”,结果多掏了10万块,广州的刘女士被隐瞒真实行情,比同户型上个月的成交价高了15万才买到手。   中介两头操作,把信息牢牢掐在自己手里,差价轻松进账,更讽刺的是,房东还得乖乖掏两万多中介费,相当于花钱雇人来套路自己。   这种事情并不是孤例,南方都市报在2024年3月就报道过,多个大城市都出现类似“演戏砍价”的现象,上海市消保委的数据更直白:今年和“价格欺诈”“隐瞒信息”相关的投诉,占了全部投诉的三分之一还多。   更让人心凉的是,一些大平台被爆料故意隐藏历史成交价,少了透明数据,买卖双方只能被中介牵着鼻子走,信息差成了他们割韭菜的最好武器。   而当受害者想维权时,才发现这些套路太隐蔽,几乎拿不出硬证据,刘女士追了三个月,最后也没能把损失完全要回来。   信任一旦被破坏,行业也就失去了根基,像周先生那样,即使明知道赢面不大,也要坚持投诉维权的人,其实已经不是为了个人的钱,而是对这个行业最后的呐喊。   如果这种“剧本化操作”继续蔓延,最终只会让更多人宁愿绕开中介,宁愿自己多跑几趟,对一个靠服务和信誉立身的行业来说,这才是最致命的结局。   说到底,买卖房子靠的是公平和透明,一旦被演成“剧本”,房主和买家都只是演员,中介才是真正的导演和赢家。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5-09-22发布:中介雇人看房压价,狂砍60多万搞崩房东心态,自曝内幕:为了预判买卖双方心理价位,其老板月入超50万

0 阅读:0
笑看云烟

笑看云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