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遭遇天花板,四川开启分权、分资源,成都不再当全能选手

数据读城 2025-09-25 18:44:26

四川是将“强省会战略”执行最到位的省,没有之一,即便看2024年的省会城市首位度排名,成都低于银川、长春、西宁、西安和哈尔滨,但论及对省内的绝对影响力和掌控力,成都才是省会城市里的最强天花板。 成都做大做强,对四川全省发展更有利,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何于成都还在为两大新区未填满而烦恼的时候,四川开始了实质上的分权,三大省域副中心的设立能否顺利实现多点开花,起到为成都“减负”、为四川发展增色的作用? 成都乃至四川的发展策略,已经跳出了“规模至上”和“存量资源争夺”的维度,不怕“分权”的成都有望以新姿态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做大做强的成都,12个收缩的地级市 2024年四川GDP排名全国第五,后面有河南和湖北紧随。均衡发展一直都是四川的难题,以近期火热的“收缩型城市名单”来看,四川的收缩型城市数量已经和黑龙江、辽宁持平,成德眉资里的德阳、资阳,刚被纳入省域副中心、寄予厚望的南充、达州都被划为收缩型城市,人口流失、产业经济放缓。 相比之下,成都、绵阳、宜宾们的小日子确实好过,但遍布省内东南西北的12个地级市被判收缩,成都与四川显然都不够光彩。 成都本身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3个区县的梯队状态过于明显。2025年上半年的成都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所有区县也全部实现GDP正增长,但GDP低于200亿元的有大邑、东部新区和蒲江,高于800亿元的有金牛、青羊、武侯和锦江,还有成都高新区以1800亿元以上领跑。 一家独大、参差不齐,成都的区县发展态势,和四川的地级市发展态势,如出一辙。 成都转型,从“全能选手”到“最强大脑” 顶层设计已经定调,“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培育省域副中心”是各大都市圈、各省市区接下来的标准动作。 四川始终是支持成都“做优做强”的,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的设立,用“分权”“分资源”来表述并不精准,应该是在成都的积极配合与全力支持下,将资金和资源向川内各大区域、各个组团调配,以实现更好发展。 对“摊大饼”颇有心得的成都,将迎来省级层面的精准微操,由三大省域副中心承接成都溢出的部分核心功能。绵阳立足川北,主打“科技创新”,宜宾-泸州组团深耕川南,主攻“先进制造”,川东北的南充-达州组团则在能源方面下功夫。 换言之,当惯了“全能选手”的成都,将学着适应化身“最强大脑”的思路转变,“把一些活路给小弟们做”,“让小弟们得些实惠”。这一举措在承接东南沿海转移而来的产业备份时,或将更加有利。 苦成都久矣,但没有强势的成都似乎也不行 自打重庆携资带产自立门户,被虹吸已久的川内各地级市已经“苦成都久矣”,但若没有成都的遮风挡雨和出头争取,各地级市在直面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同等级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资源型、特色产业型城市激烈竞争时,还真不一定能表现的更好。 成都在对标一线城市,争抢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资金与资源的同时,也实打实地将溢出的部分产业和资源,向省内“小弟”进行了一定的赋予和转移。尤其是成德眉资都市圈里的德阳、眉山和资阳,上述3城招商引资时,都会拿成都来背书,以更好吸引外地企业前来落地。 2020年时,四川省内经济总量超600亿元的县域为14个,2024年已经达到27个,接近翻了一番。 至于接下来川内各地级市乃至各个县域,能否从新一轮的“成都瘦身”“三大省域副中心发力发展”中得到多少实际红利,拭目以待。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数据读城

数据读城

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