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新疆的清军绝对是装备精良,刘锦棠部近3万士兵,装备“后膛来复马枪、哈乞开斯、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6 22:44:47

远征新疆的清军绝对是装备精良,刘锦棠部近3万士兵,装备“后膛来复马枪、哈乞开斯、马蒂尼、毛瑟M1871、雷明顿等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20000余支,“这支清军部队人虽然少,但是对付阿古柏有绝对的装备优势,1875年入疆时还带了原装进口的加特林,这款装备对中亚骑兵的阿拉胡阿克巴冲锋有神奇疗效,1877年阿古柏在吐鲁番兵败自杀,官军收复北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世纪七十年代的西北局势,可以说是一团乱,新疆地区原本是清朝版图的一部分,却因为动荡频繁,局势极其复杂,最突出的,是阿古柏从中亚闯入,他凭借外部势力支持,在当地建立起一套政权,背后不仅有英国的扶持,还有奥斯曼帝国的帮助,甚至白彦虎带来的部众也投靠了他,与此同时,沙俄又趁机伸手,占据了伊犁,他们表面上说是代管,实际上根本不打算交出,外患环伺,边疆摇摇欲坠,朝廷里有人觉得西北太远,难以经营,不如守住沿海要紧,但左宗棠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丢掉新疆,蒙古也守不住,最终京城都会受威胁,这种观点让清廷不得不作出决定,准备进行收复。   命令落下,左宗棠面临的局面并不轻松,朝廷给的兵力有限,军费也紧巴巴,还得自己筹想办法,他必须要解决四件大事:兵员、钱粮、武器、补给,兵员方面,他精挑细选,将老弱病残一概排除在队伍之外,留下的都是健壮、纪律严明的士兵,钱粮方面,国库无力大规模支援,于是他依靠与胡雪岩的合作,通过借贷、商人筹资等手段,才勉强凑足军饷,粮食运输同样是难题,西北荒凉,行军数千里,没有完善的补给线无法作战,为此,他不但在哈密开辟屯田,还修建多条运粮路线,组织运送队伍,使用骆驼和大车,沿途设仓库,并派兵保护,粮饷问题解决之后,才有余力考虑武器。   武器才是他的最大关键,因为对手阿古柏并非全靠冷兵器,他军中有不少由外部势力提供的洋枪洋炮,其中尤以英国和奥斯曼支援的火器最具威力,但这些,和左宗棠掌握的相比,还是有差距,清军采购了大量德国军火,克虏伯后膛炮尤其著名,这种火炮射程远,破坏力大,被称为当时最先进的大炮,除炮外,还有毛瑟、雷明顿等后膛步枪,它们使用金属定装子弹,连续射击快又准,性能远超阿古柏军队仍在广泛使用的前膛枪,加之兰州制造局可以仿制一部分枪炮,自给自足,避免了武器断供的风险,甚至连侦察所用的望远镜、指南针都配备到了部队,指挥和情报能力都有提升,装备从根本上拉开了双方差距。   要理解差距在哪里,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阿古柏部队的大多数士兵,还要靠前膛枪一发一发装填,常常打一枪要花费不少时间,而清军士兵,已经能熟练使用后膛连发枪,连射七八发不在话下,更别提炮兵配有克虏伯大炮,甚至还有加特林这种新式火力武器,在火力的正面对比下,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层面的较量,阿古柏的士兵即便有拼劲,也无力扭转这一点。   光有装备不够,还需要周密的战略,左宗棠制定的方针是“缓进急战”,也就是准备要充分,但开战就要果断,他先定下“先北后南”的顺序,考虑到北疆较容易立足,先拿下这一片建立稳固的基地,再逐步压向南疆,具体执行,则交给部将刘锦棠,刘锦棠年纪不大,却深受器重,他在北疆推进的速度远超敌人预想,短短几个月内,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先后收复,北疆局势迅速逆转。   到了南疆,局势更加紧张,阿古柏的重兵把守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试图依托这些门户与清军相持,决战的焦点放在达坂城,刘锦棠指挥部队包围全城,切断敌人援助,随后出动炮兵展开强攻,克虏伯大炮发挥了惊人的威力,一次炮击恰好命中城内储存火药的地方,爆炸摧毁了守备的信心,城内士兵溃乱不已,还未等大规模冲锋,局势就已崩溃,达坂城的失陷让阿古柏的防线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连倒,托克逊的守将闻讯,自己烧毁粮草仓库逃走;吐鲁番也没能抵挡多久,很快被攻占,阿古柏失去了支撑,他本人在兵败后不久死去。   阿古柏一死,残余的势力顷刻瓦解,他的儿子和旧部之间争斗不断,互相攻击,无法形成合力,清军则趁势展开追击,部队连续快速前进,数日间横扫多个重镇,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地相继收复,民众纷纷迎接官军,局势彻底转变,到了年底,清军抵达喀什噶尔,守城的降将见势不妙,干脆开城投降,至此,除伊犁还在俄国人手中,新疆其他地方已经全部重新归于清廷之下。   信息来源:红网——从上谕“六条”探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归因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