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一个印度的退役中将,对着镜头特诚恳地说:我们宁愿跟中国打一仗,也不想跟巴基斯坦动手。 2025年5月,印度电视节目《国防视角》的演播室里,退役中将尚卡尔身着笔挺的军装,面对主持人的提问时神情凝重。 当被问及印巴空战失利后的局势,他略微停顿后说道:“如果必须选择,印度宁愿与中国作战。中国人至少按规则出牌,而巴基斯坦人不可预测。” 这番话通过直播信号传遍全国,瞬间掀起舆论风暴,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嘲讽:“所以我们是输到开始挑对手了吗?”尚卡尔随后竟爆粗口回应,让这场争议愈发荒诞。 这一言论的背景是一场未被印度政府承认的惨败,5月7日凌晨,克什米尔边境的夜空被火光撕裂,120余架战机在狭窄空域缠斗一小时后,印度损失了6架战机(包括3架高价引进的“阵风”)、553架无人机、11个军事基地遭袭,甚至一套S-400防空系统被巴基斯坦的歼-10C精准摧毁。 然而五天后的5月12日,莫迪在电视讲话中宣称“印度取得战略胜利”,执政党随即发起为期十天的“爱国主义游行”,试图用狂欢掩盖坟场上的沉默。 尚卡尔的“挑软柿子”理论,实则是印度军方长期心理矛盾的显著展现。对巴基斯坦,印度人习惯了一种“熟悉的厌恶”,双方地理相邻、文化相似,冲突结局总在可测算范围内。 但对中国,1962年战争留下的创伤,如幽灵般盘旋在喜马拉雅山上空,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印军士兵的伤亡画面,更让这种恐惧具象化。 尚卡尔或许没想到,他自己主导的装备采购项目,恰恰成为反驳其观点的铁证,作为印度陆军前炮兵总监,他力主引进的韩国K-9自行火炮和美军M777榴弹炮,在4月的克什米尔炮战中彻底暴露短板。 冲突始于4月中旬,巴基斯坦炮兵部队悄然将中国制造的SH-15卡车炮部署至前线,这种仅重25吨的武器在1分钟内就能完成架设,凭借北斗卫星制导,炮弹能精准打击70公里外目标。 而印军引以为傲的K-9重达47吨,在崎岖山地需要8分钟才能进入战斗状态,射程不足40公里,更致命的是,印度弹药70%依赖进口,不同国家的炮弹与火炮兼容性差,士兵们戏称“开火前得先祈祷别炸膛”。 4月22日拂晓,SH-15的怒吼揭开了屠杀序幕,24小时内,巴军摧毁了印军17个哨所和3个炮兵阵地,而K-9部队因机动缓慢成了活靶子。 尚卡尔在2023年曾于《欧亚时报》撰文,贬低中国火箭军“缺乏实战检验”。但当他目睹巴基斯坦用中国装备碾压印度武器时,竟辩解称“巴军更擅长使用中国武器”这种“甩锅”逻辑连印度网友都看不下去,讽刺道:“所以输给巴基斯坦不是因为弱,是因为他们太强?” 尚卡尔发言后第四天,中国民政部公布了藏南地区第三批标准化地名,5月14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印度记者气势汹汹质问中方“为何侵犯领土主权”,中国发言人只平静回应:“这是中国内政,无需外界干涉。” 印度并非不懂现实,2020年加勒万冲突后,印度军方秘密评估报告显示:若与中国全面冲突,印军现有弹药储备仅能维持10天激烈战斗。 中国军舰数量是印度的3倍,战机数量是2.5倍,更别提完整的军工体系与北斗卫星网络。但承认差距意味着政治自杀,于是转移矛盾成了传统技艺从炒作“中国威胁论”到将败仗归咎于“巴基斯坦不按常理出牌”,甚至近期有印度媒体将农民抗议诬蔑为“中国煽动”。 5月空战中,巴基斯坦歼-10C在超视距空域锁定“阵风”时,印度飞行员连预警信号都未能收到,巴军无人机群瘫痪S-400系统后,印军指挥部竟误判是“技术故障”。 尚卡尔们的言论,终将被喜马拉雅山的寒风吹散。军事较量从不取决于口号的分贝,而在于后勤线上的零件库存、士兵头盔里的通讯芯片、以及国家直面现实的勇气。 印度网友在嘲讽中将时,或许已意识到问题本质:“如果我们连SH-15都对付不了,又拿什么谈论喜马拉雅山那边的东风导弹?” 战争没有“更轻松的选项”,只有血与铁的等价交换,当印度政客还在用爱国游行粉饰坟场时,中国军队的演习地图上已标定更高维度的战场。或许某天,印度会明白,与其在镜头前挑选假想敌,不如先修好那些卡在山路上的K-9火炮,因为真正的胜利,永远始于对真相的敬畏。
5月,一个印度的退役中将,对着镜头特诚恳地说:我们宁愿跟中国打一仗,也不想跟巴基
张五笙说历史
2025-09-27 12:45: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