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巴铁竟然宣布制裁中国?9月24日,巴基斯坦国家关税委员会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头孢氨苄作出反倾销初裁,决定征收21.64%的临时反倾销税,即刻生效,有效期四个月。不少网友跟着起哄,说出口品质量比内销好、靠压榨劳动力降价,这话说得太片面,得扒开表象看里头的真东西。 事实上,这反倾销税本身,其实压根不是“突然袭击”,而是早有苗头。今年3月巴基斯坦本土药企Pharmagen Limited就递了反倾销申请,5月正式启动调查,整整查了大半年才在9月出的初裁,从申请到裁定每一步都按流程走。 而且涉案的头孢氨苄根本不是什么高精尖新药,就是治疗扁桃体炎、尿路感染这些日常炎症的常用抗生素,医院药房里十块八块就能买到一盒,真要搞制裁也不会盯着这种民生刚需药下手。 说白了,巴基斯坦早就想对中国商品动手,这才找了个无所谓的理由罢了。为啥?还不是因为中国的头孢氨苄卖得便宜,巴基斯坦本土药企扛不住竞争,就找政府撑腰,妄图以这种方式将中国药品赶出巴铁市场。 可他们似乎没看到,这背后靠的是咱们积累了几十年的产能优势。中国早就成了全球原料药生产的“压舱石”,2023年光是原料药出口量就有1249万吨,头孢氨苄这类大宗原料药更是产业链熟透了的品种。 从上游的化工原料到中游的合成提纯,再到下游的胶囊、颗粒制剂,国内从江苏连云港到浙江台州的产业集群里,一套流程能做到无缝衔接,连包装材料都能就近配套。 这种全产业链优势带来的成本控制,可不是靠压榨劳动力能实现的——现在原料药生产早就是自动化流水线,工人更多是做质控和操作设备,真正的成本大头在原辅料和能源,劳动力成本占比早就降下来了。 反观巴基斯坦本土药企,不仅原料要靠进口,生产规模还小,单批次生产成本比中国企业高30%都不止,拼不过就找政府撑腰,这套路跟2017年巴基斯坦对中国磺酸征反倾销税、2025年对聚酯长丝纱线加税如出一辙,都是本土产业扛不住竞争就祭起贸易保护的大旗。 更有意思的是这21.64%的临时反倾销税只收四个月,这细节藏着满满的算计。要是中国产品真的“恶意倾销”,按规矩直接征五年反倾销税都不奇怪,可巴基斯坦偏要搞“临时”的,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头孢氨苄在巴基斯坦是刚需药,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治疗常见感染几乎离不开它,中国产的头孢氨苄不仅价格比本土药低近一半,还能保证稳定供应。 2023年中国原料药出口单价已经降到3.28美元/公斤,就算加了21.64%的税,价格还是比巴基斯坦本土药便宜不少,但要是真把中国企业逼走了,本土药企立马就能把价格抬上去,最后吃亏的还是掏腰包买药的巴基斯坦患者。 之前巴基斯坦对其他中国产品征临时反倾销税,最后大多是跟中国企业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然后撤销高税率,这次估计也逃不出这个套路,毕竟没人愿意跟便宜又好用的药源过不去。 至于网友念叨的“出口品质量比内销高”,这话放在十年前或许还有点影子,现在再提就是妥妥的老黄历了。 早年确实有过食品行业“一流出口二流内销”的情况,那时候国内标准跟国际接轨不够,为了拿海外订单只能拔高出口品标准。 但现在医药行业早就不是这样,国内药企生产头孢氨苄不管是内销还是出口,都得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洁净度要达到十万级,原料要过十八项检测,连工人进入车间都得经过五次消毒流程。就像现在很多品牌连私护产品都能做到99.8%的合格率,更别说关乎性命的药品了。 国家医保局搞的药品集采还专门有“反内卷”规则,要求企业报价不能低于成本,还得公开成本构成,要是内销药质量真不行,根本通不过集采的严格审核。 再说中国药企要出口到巴基斯坦,同样得符合当地的药品注册标准,跟内销品执行的是同一套质量控制体系,所谓“出口品更好”不过是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里。 说到底,这场反倾销初裁就是场典型的贸易保护戏码,跟产品质量、价格公平性没多大关系。中国企业靠全产业链优势把药价降下来,本是让利于全球患者的好事,却被本土企业当成“倾销”的借口。 而巴基斯坦政府搞四个月的临时税,既给了本土药企喘息的机会,又没彻底断了便宜药源,算盘打得叮当响。 至于那些跟着起哄的网友,与其纠结“出口品质量”这种老话题,不如多看看中国原料药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变化,毕竟能把救命药造得又好又便宜,才是真本事。
就在刚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宣布,2025年9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宣布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