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不是F-35的翻版,它根本没打算模仿谁。 它从设计图上就写着一句话:我要在航母上活得久一点,飞得勤一点,打得准一点。 你见过一架战斗机,机翼折叠后能多停三成飞机吗? 歼-35做到了。 不是简单地把翅膀折小,而是重新设计了整个铰链结构,像给手机做减薄,每毫米都挤出战斗力。 辽宁舰甲板上,它能比F-35C多塞进四五架,这不是数字游戏,是生死线上的空间争夺。 更狠的是它的涂层。 不是涂得厚就隐身,而是薄得像保鲜膜,却扛得住南海的盐雾和烈日,400小时才需要一次保养——F-35每飞两次就得进车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出海一个月,它能天天升空巡逻,而对手只能挑天气好的日子飞。 发动机更不客气。 WS-19不是“能用”,是“压着F-35的发动机在跑”。 推重比超过10.5,不开加力就能超音速巡航。 这不是炫技,是战术的彻底翻转——以前是靠导弹打远,现在是靠速度抢位。 你还没发现我,我已经在你头顶三公里处,等你回头。 很多人还在比谁的隐身数据更小,但真正致命的是:你能在台风天后第二天照常升空,而对方还在等维修工换涂层。 歼-35的设计逻辑,是把“可维护性”当成战斗力的一部分。 它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可靠。 这不是技术堆砌,是中国军工的务实哲学:不靠花哨参数唬人,用工程智慧把每克重量、每小时维护、每秒升空时间,都掰开揉碎,换成战场上的生存率。 它不喊“超越”,它只是默默把航母甲板变成了自己的主场。
在“福建”号航母成为世界首次使用电磁弹射器完成五代机弹射后,外国军迷貌似眼神都变
【10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