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个印度的退役中将,对着镜头特诚恳地说:我们宁愿跟中国打一仗,也不想跟巴基斯坦动手。 印度班加罗尔军工车间里,焊工阿贾伊正对着 “阿卡什” 防空导弹的壳体反复打磨。 焊枪喷出的火花照亮车间角落堆积的报废零件,墙上的进度表显示,这款号称 “国产自主” 的导弹,已比原计划推迟 18 个月交付。 “关键部件还得从俄罗斯进口,我们只能做组装。” 阿贾伊擦了擦额头的汗,远处的广播里正播报中印边境基建进展。 中国在藏南地区建成的公路,已能通行重型运输车。这则新闻让车间主任拉吉夫皱起眉头,他想起上周军方的催货电话:“面对巴基斯坦还行,跟中国比,我们的装备连数量都跟不上。” 1962 年中印战争期间的印度后勤基地,堆积如山的弹药箱上落满灰尘,却没人敢往前线运送。负责后勤的军官帕特尔看着通讯记录,急得直跺脚。 前线士兵缺棉衣、少弹药,可运输车队因为 “道路不通”“桥梁承重不足”,在距离阵地 200 公里处停滞不前。当中国军队发起冲锋时,不少印军士兵还穿着单衣,手里的步枪甚至没有足够的子弹。 这场战争后,印度军方在报告中写道:“我们输在后勤,更输在工业能力的全面落后。” 如今,拉吉夫在军工车间的档案室里看到这份报告,仍会忍不住感慨:“几十年过去,我们还是没摆脱‘依赖进口’的命。” 与对中国的 “工业焦虑” 不同,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军事优势,更多体现在 “装备数量” 而非 “自主能力” 上。 2022 年印巴边境冲突后,印度军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冲突中消耗的炮弹、子弹,80% 来自进口,而巴基斯坦的同类装备国产化率达到 60%。 “我们能靠花钱买装备压制巴基斯坦,但面对中国,连花钱都买不来时间。” 拉吉夫举例,印度从美国订购的 C-17 运输机,交付周期比中国自主研发的运 - 20 长 3 倍; 印度引进的阵风战机,维护成本是中国歼 - 16 的 2 倍。更让他无奈的是,印度国产 “光辉” 战机研发 30 年,至今未能达到军方要求的作战指标,而中国的歼 - 20 已实现批量列装。 这种工业实力的差距,直接反映在边境民生上。在中印边境印度一侧的列城,居民拉尼每天要花 2 小时排队接水,而几公里外的中国边境村镇,早已实现自来水、稳定供电。 “冬天断网是常事,听说中国那边连 5G 都覆盖了。” 拉尼的儿子在印度军队服役,每次打电话都抱怨 “装备老旧”,而她从新闻里看到,中国边防士兵穿着恒温作战服,使用无人机巡逻。 这种 “生活与军事” 的双重差距,让当地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充满复杂情绪:“我们不想打仗,但也知道打不过。” 2023 年印度国产 “烈火 - 5” 导弹试射现场,拉吉夫作为军工代表出席。当导弹偏离预定轨道,在印度洋上空自爆时,他听到身边的军官低声咒骂。 事后调查显示,导弹的导航系统因 “进口零件与国产软件不兼容” 出现故障。这场失败,让印度军方不得不再次延长导弹列装时间。 而同期,中国宣布成功测试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全球,且实现 100% 国产化。“我们总在追赶,却连对方的影子都摸不到。” 拉吉夫在日记里写道,车间里那些带着焊痕的导弹壳体,像极了印度军事工业的现状 —— 看似完整,实则布满裂痕。 如今,班加罗尔军工车间仍在加班加点生产 “阿卡什” 导弹,阿贾伊和同事们知道,这些导弹或许能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发挥作用,但面对中国,不过是 “杯水车薪”。 印度政府虽提出 “军工自主化” 计划,投入巨资扶持本土企业,却因 “官僚主义严重”“技术人才流失” 进展缓慢。拉吉夫常对年轻工程师说:“我们缺的不是钱,是脚踏实地的工业精神。” 站在全球视角看,印度的军事焦虑,本质是工业实力与大国野心的不匹配。面对巴基斯坦,印度能靠 “数量优势” 维持可控冲突; 面对中国,其 “进口依赖型” 军事体系,根本无法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 正如拉吉夫在车间黑板报上写的:“真正的军事强大,不是买多少先进装备,而是能自己造多少。” 未来,印度若不能突破工业困局,所谓的 “对华战略”,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信源:观察者网——《印度退役中将张口就来:巴基斯坦人操控中国武器更好,宁愿和中国作战而非巴基斯坦》
2025年5月,一个印度的退役中将,对着镜头特诚恳地说:我们宁愿跟中国打一仗,也
桃花映面红
2025-09-28 17:50:52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