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总统正式确认参加! 9月27日,俄罗斯总统确认参加11月南非举行的G20峰会,具体参会方式待定。俄方表示,俄总统总统一定会出席,这一消息彻底打脸西方“孤立俄罗斯”的言论。 这则消息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国际舆论千层浪,自2022年乌克兰危机后首次亮相国际多边舞台,普京的"破冰之旅"不仅让西方"孤立俄罗斯"的战略破产,更暴露出国际秩序重构期的深层博弈。 南非作为G20轮值主席国,此刻正站在历史性十字路口。2023年南非曾明确拒绝邀请普京线下参会,如今态度逆转背后是现实利益驱动:俄罗斯是非洲最大军火供应商,2024年对非军售额达83亿美元,占全球对非军售总量的37%。 更关键的是,南非需要俄罗斯支持其推动金砖国家扩员,特别是在美国施压下争取印度、沙特等国的支持。 但国际刑事法院(ICC)的逮捕令让南非如履薄冰。2023年3月ICC对普京发出"非法驱逐儿童"指控后,南非作为《罗马规约》缔约国,理论上需执行逮捕令。 这种法律义务与外交利益的冲突,堪比2014年国际刑警组织对俄罗斯前特工斯克里帕尔案的追捕,当时莫斯科以"政治迫害"为由拒绝引渡,最终迫使国际刑警修改追逃规则。 普京选择线上参会的可能性极高,这种模式在近年已成俄罗斯外交"新常态"。2023年金砖峰会、202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俄方均以视频方式参与核心议程。 这种策略既能规避政治风险,又可保持国际存在感,与1980年代苏联时期"有限接触"策略异曲同工。 但柔性姿态下暗藏战略威慑。俄外交部近期多次强调,普京出席峰会将推动"乌克兰问题表述平衡性",暗示可能推动解除对俄制裁。 这种"以参会换解禁"的博弈,与2015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领导人会晤模式相似,用外交接触换取战略空间。 西方试图孤立俄罗斯的努力正遭遇全面溃败。2025年联合国大会数据显示,193个成员国中127国反对将俄逐出安理会,较2022年提升23个百分点。 这种转变源于现实利益考量:俄罗斯控制着全球12%的石油储量和17%的天然气储量,2024年对欧能源出口仍占其总出口额的19%。 在人权理事会领域,美西方同样碰壁。2025年9月联合国投票显示,91国反对暂停俄人权理事会席位,较2023年增加34国。 这种集体觉醒背后,是发展中国家对"双重标准"的抵制,当美国自身深陷移民危机、种族矛盾时,其人权卫士光环早已黯淡。 普京出席G20峰会背后,是俄非能源合作的全面升级。2025年俄罗斯在非洲的液化天然气(LNG)产能将突破8000万吨/年,占全球LNG贸易量的11%。 其中纳米比亚鲸湾项目、莫桑比克科拉尔气田等关键项目,均采用"资源换基建"模式,帮助非洲国家规避西方金融制裁。 这种合作模式正在改写全球能源版图。2024年俄罗斯对非能源出口额达367亿美元,首次超过对德出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非能源交易中43%使用人民币结算,这种"去美元化"尝试若形成规模效应,可能动摇SWIFT系统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当前国际格局演变,与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的权力重组有惊人相似。当时美苏通过"势力范围划分"维持表面合作,实则开启冷战对峙。如今G20峰会正成为新型大国博弈的试验场。 当俄罗斯以"参会即胜利"的姿态出现,当发展中国家集体抵制西方霸权,旧有的国际秩序正在加速崩塌。 未来推演三种可能路径下的全球影响。线下参会突破:若南非顶住压力允许普京到场,将引发连锁反应,美国盟友可能效仿南非调整对俄政策,国际刑事法院权威性将遭受重创。 视频参会博弈:延续近年模式,俄方通过"象征性参与"维持国际曝光度,同时继续推进能源出口和军事合作。 峰会成果转向:G20最终声明可能淡化乌克兰问题,转而强调多边合作,这将是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标志。 最可能的路径是第二种。就像2023年沙特峰会期间,美俄领导人虽未直接会晤,但通过能源市场调控达成"默契",此次G20或将重现"去意识形态化"的合作模式。 从圣彼得堡经济论坛到约翰内斯堡峰会,普京的外交突围揭示出后冷战时代的生存法则:当既有国际机制失效时,大国需要同时扮演"规则破坏者"与"新秩序构建者"的双重角色。俄罗斯的参会选择,既是对西方制裁的蔑视,也是对多极世界秩序的主动拥抱。 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试图用孤立手段遏制大国的努力,终将被全球化浪潮冲刷殆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筑墙护城河,而在于在裂痕中寻找新航路。 信息来源: “普京一定会出席” 环球时报2025-09-28 00:01北京
美国为什么不再支持乌克兰?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