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刘庭式考中进士后,已订婚约的娘子因病失明。女方因家贫而如今又失了明,不敢再提

岁月解读师 2025-09-28 20:59:35

北宋刘庭式考中进士后,已订婚约的娘子因病失明。女方因家贫而如今又失了明,不敢再提婚约,旁人都劝他另娶高门,他却笑道:“吾心已许之矣。” 刘庭式身着新任官员的服饰,带着迎亲队伍踏入盲女家门时,整个村落都轰动了,街头巷尾挤满了人,或好奇,或讥讽,或叹息,有人感慨他有情有义,也有人摇头觉得他执拗。 毕竟在世俗眼中,年轻进士娶一个贫寒且失明的女子,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可他没有丝毫动摇,在他看来,那是自己早已许下的承诺。 自从少年时代定下婚约,盲女便在生活中默默扶持,他读书赶考,她替他缝制衣物;他落魄无人问津,她始终耐心守候,即使后来病痛让她失去光明,在刘庭式心中,她依旧是唯一的伴侣。 这件事一经传出,士林与百姓议论不休,有人夸赞他重情守义,有人私下嘲讽他糊涂不明,京城里甚至传出“进士不换盲妻”的话头,一时沸腾。 但在刘庭式眼中,所有议论都无关紧要,他认定的人不会因外物而更改,成亲那日,轿子从村口一直排到村尾,百姓纷纷涌来看热闹,指点声此起彼伏。 盲妻身着嫁衣,被他亲手搀扶上轿,拜堂时,风掀起盖头,露出她无神的双眼,场中顿时一片低声惊叹,刘庭式却高声宣布,这女子是他刘氏明媒正娶的正妻。 声音洪亮,压住了所有议论,在身份上,两人差距巨大,他是新科进士,仕途在前,而她不过出身寒门,还因疾病丧失光明。 但正因为这种反差,更衬托出他的执着与坚定,见证此景的人,无不心绪复杂,既惊讶于他的选择,又被这种情义震动。 婚后的日子虽然简朴,却饱含温情,盲妻因眼盲而常常自责,刘庭式则悉心照料,他带她在庭院里行走,耐心告诉她四季变化,他常说,官职与声名都不及她在身边。 他在府邸种下大片茉莉,因为她曾在年少时说过喜欢这种花的香气,每到花开时节,他牵着她的手走在花丛之间,让她闻到熟悉的气息,她无法看见,但能感受到丈夫未改的真情。 即便在外人面前,他也从不避讳,一次文士聚会,宾客见到盲妻仍在为他缝制衣裳,颇感意外,刘庭式坦然说,当年他在太学苦读,她常挑灯纳鞋底相伴,如今自己即便功成,也不敢忘记这份旧情。 宾客们听罢,皆无言以对,数年后,他调任密州通判,迁往任所时,盲妻随他同行,体弱的身体却在异乡病重,很快,她撒手而去,留下孤零的丈夫。 刘庭式悲恸欲绝,守丧期间推辞朝廷任命,闭门不出,有人劝他再娶,他只说,当年她在槐树下等自己五年,如今树还在,人却不复,他再不能许诺他人。 他亲手为妻子安葬,日复一日守在坟前,即便仕途可期,他宁愿停下脚步,只为履行对亡妻的承诺。 此后漫长岁月,他未再娶,晚年辞官归隐庐山,身边只留下妻子的画像,他常对着画像出神,似乎仍在与她交谈。 有人问他缘何不再成家,他淡然答道,既然当初已立誓相守,便不能半途而废,这种执念贯穿了他的一生。 哪怕面对孤独,他也从未后悔。对于妻子的思念,他从未因时间推移而减弱,反而愈加深厚,为了让妻子能够顺利进门,他付出过极大努力。 婚约已定之时,她因失明想要退婚,家人亦劝他另择良配,他却顶住所有压力,自己筹备聘礼,甚至亲手打造一对银镯,只为兑现三年前的诺言。 迎亲之日,他亲自策马引轿,走遍乡里,让所有人都知晓这是他一生唯一的妻子,这段经历很快被文士传颂,苏轼在文章里提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下,《宋史》更将其列入《卓行传》。 后世读到刘庭式的故事无不被打动,在一个讲究门第与功名的时代,他却以一生守护一位失明的女子,他的仕途或许算不上显赫,但他的人品却在史册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人们感叹,这样的爱情故事超越了富贵与贫贱,也超越了生死与时光,它告诉世人,承诺并非口头之言,而是用一生去践行的责任。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宋史·卓行传》《梦溪笔谈》《东坡全集》)

0 阅读:42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