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确实霸气,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拒绝了使用英语回答问题。拉夫罗夫表示,所有人都不要忘记,在联合国,俄语也是官方语言,与英语的地位是一样的。 说到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咱们中文也必须算一个,而且跟英语、俄语比起来,地位一样。有时候可能会听到一种说法,说在国际场合用英语“更方便沟通”,但“方便”从来都不能凌驾于规则和权利之上。 正式场合用自己的母语,不只是为了让自己表达得更准确、更顺畅,更重要的是,这是在维护自己国家的语言权利,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尊重。 中文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从老祖宗的智慧到现在的治国理念,很多东西只有用中文说出来,才能把那份精准和韵味传到位,要是硬换成其他语言,说不定就走了样、丢了魂儿。 可能有人不太清楚,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总共就六种,除了咱们中文、刚才提到的英语和俄语,还有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法语。 为啥是这六种?可不是随便挑的,得考虑到全球的覆盖范围和代表性——比如西班牙语,在拉丁美洲一大片国家都是通用语言,能覆盖整个美洲的不少地区;阿拉伯语则是中东和北非很多国家的“共同语言”,代表着那一区域的声音;法语呢,不光在欧洲有根基,在非洲也有不少国家在用,算是跨大洲的代表性语言。 再加上中、美、俄这几个大国的语言,基本上能把全球主要的文明圈和区域都覆盖到,这样才能保证不同地方的成员国,都能在联合国里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至于因为语言问题被“边缘化”。 至于有些国家常提的印地语和日语,虽然这两种语言也有不少人用——比如印地语在印度是主要语言,日语在日本更是通用,但联合国选官方语言,可不单单看“使用人口多少”。 更重要的是区域代表性和整体的平衡感,印地语主要集中在印度本土,覆盖的区域相对单一,不像西班牙语那样能跨好几个大洲;日语也是,基本就局限在日本,跟那六种能“跨区域辐射”的语言比,代表性就差了点儿意思。 所以这么多年下来,印地语和日语一直没进入官方语言的行列,这不是说这两种语言不好,而是不符合联合国官方语言的筛选标准,毕竟官方语言得服务于全球所有成员国的沟通需求,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诉求。 而且联合国还有个硬规矩,不管是安理会的决议,还是大会的报告,只要是正式文件,就必须用这六种语言同时发布,少一种都不算数,连翻译都得做到精准对等。这就意味着,这六种语言在联合国的体系里,是真真正正的“平起平坐”,没有谁高谁低、谁主谁次。 拉夫罗夫坚持用俄语发言,其实就是在提醒所有人,别把这个规矩给忘了——不能因为英语在日常交流里用得广,就默认它是“通用语言”,甚至让其他官方语言“靠边站”。 不管是俄语、中文,还是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它们的使用者都有权利在正式场合用自己的母语说话,这是联合国宪章赋予的权利,没人能随便剥夺。 有时候可能会有人觉得,“用英语多省事,大家都能听懂”,但这话其实忽略了联合国本身的制度保障——联合国早就配了专门的翻译团队,不管你用哪六种官方语言发言,都能实时翻译成其他五种,保证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听明白。 要是为了“省事”就放弃用母语的权利,久而久之,其他官方语言的地位就会越来越弱,最后可能真的就变成英语“一家独大”了,这跟联合国“多元包容”的初衷可就差太远了。毕竟联合国是所有成员国的“大家庭”,不是某一种语言的“专属舞台”,每种官方语言都该有自己的位置,都该被尊重。 就像咱们中国的代表,在联合国发言,选择用中文,这可不是“不合群”,反而是在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而且用中文说出来的内容,翻译的时候也能更准确,不会因为语言转换出现偏差。 比如涉及到中国的政策、对国际事务的立场,用中文表述能把细节说透、把立场讲清,避免因为翻译问题产生误解,这对国际沟通其实是好事。拉夫罗夫这次的做法,跟咱们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在守住规则,护好自己该有的权利。 所以说,拉夫罗夫在联合国拒绝用英语、坚持用俄语,真不是什么“霸气侧漏”的耍脾气,而是在维护联合国的基本规则,也是在尊重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 咱们也该有这个意识,中文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在正式场合用中文,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用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怕别人听不懂”——因为这是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也是对中文文化的尊重。
俄罗斯确实霸气,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拒绝了使用英语回答问题。
阿智通鉴
2025-09-29 11:50:44
0
阅读:0